北客公園展詞彙之境 探客語文化內涵

北客公園展詞彙之境 探客語文化內涵
北市客基會著眼詞彙記錄做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與核心載體,明(11)日起將以「詞彙之境」為題展出藝術徵展成果,展覽至明年3/31日止。圖為佈展一隅。圖 / 北市客基會提供

從客家詞彙 感受族群文化魅力

客家詞彙的發展與客家語言文化緊密相連,其中詞彙的應用更能反映客家族群的多元文化。著眼詞彙記錄做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與核心載體,北市客基會明(11)日起將以「詞彙之境」為題展出藝術徵展成果,展覽至明年3/31日止,將在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展出腦子空空工作室簡基米與洪以諾、野羽毛工作室、吳修銘、顏亦均、謝騆瑜等5組藝術家精彩的藝術創作。

這項藝術創作展,內容涵蓋客家飲食記憶、性別意識、信仰祭祀、文化認同與社會反思,以多元媒材結合不同創意手法,創造視覺、聽覺以及科技互動等豐富感官體驗,帶領觀眾從客家詞彙中,深度感受族群特有的文化魅力。 

語境與身體對話 文化性別思考

腦子空空工作室簡基米與洪以諾作品《反客為主\語境顛倒》,透過辦公室和便利商店這兩個常日場景,呈現客語取代華語成為主要交流語言的虛擬世界,反思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野羽毛工作室
野羽毛工作室( YEMO Studio )創作的《紅》,應用視覺與聲音引發觀眾對客語文化的重視。圖 / 北市客基會提供

謝騆瑜作品《語器》以客語中對身體器官的稱呼如「鼻公」、「耳公」、「奶姑」等,探討性別在語言中的表現,審視語言對身體認知的影響與控制。野羽毛工作室( YEMO Studio )創作的《紅》應用視覺與聲音引發觀眾對客語文化的重視。其中,紅色象徵血液,寓意文化根源,用聲音呈現並強化對客語記憶與認同。

用禮俗傳文化 藉聲音再現記憶

「呼龍」是客家傳統禮俗中的重要儀式,顏亦均作品《呼龍口訣》挪用同名祭祀用詞,透過打字聯動3D建模技術產出立體造形,藝術創作結合祈福,寄意當代客家文化的延續與繁榮。

吳修銘作品《記憶中的味道》以客家傳統竹籃為創作核心,在竹籃內部安裝感應器與電子模組。當觀眾打開竹籃,感應裝置會觸發音效創作,再現一段與客家點心相關的記憶,透過聲音重新連結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深層情感與記憶。

詞彙之境藝術展明天開展,每天9-18時展出,週一休館。期間每組藝術家將舉辦2場共10場客語詞彙推廣工作坊與作品導覽活動。更多詳情可至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查詢或洽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林小姐,電話(02)23691198 分機 510。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