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季隨北方溫度逐降,高壓前緣捎來東北季風,東亞猛禽因獵物匱乏驅動啟程開始南遷。其中,臺灣紀錄的廿餘種遷徙猛禽中,以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與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數量最可觀。
當東北亞猛禽大量南遷,為避開穿越水體帶來的風險,牠們會沿大陸與島鏈南下,目標飛抵菲律賓、印尼等地渡冬。途經臺灣狹長地形時,會先匯聚恆春半島南端以準備渡過巴士海峽,前往大海另一端的呂宋島。
大量猛禽群聚遷徙景觀可觀,同時更提供絕佳的族群監測條件。墾丁家公園管理處每年9-10月長期執行過境猛禽調查,至今36年從不間斷。為推廣候鳥保育,每年10月中旬也會安排賞鷹活動,今年墾管處邀請大家到屏東滿州參加瑯嶠鷹季-賞鷹博覽會共度生態盛宴。
墾管處同仁化身數鷹人 結千里鷹緣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即以護鳥為主,自1989年灰面鵟鷹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開始,墾管處即啟動執行秋季過境猛禽族群調查計畫與保育研究。墾管處同仁蔡乙榮,從計畫開始參與到2004年退休,從協辦變承辦在職期間每年9-10月長達兩個月沒有時間放假。
蔡乙榮每天清晨4點半就會登上社頂凌霄亭,手持10 x 42雙筒望遠鏡掃視四周空域,以計數器計算猛禽物種與數量,調查赤腹鷹、灰面鵟鷹遷徙狀況,每日從清晨5點左右開始調查直到中午12時,甚至下午三點,30年如一日成為著名墾丁「猛禽達人」,現雖退休仍參與護鳥,接續與恆春半島過境猛禽結下千里鷹緣。

墾管處也從2001年開始,尋求氣象署跨單位合作,透過氣象雷達影像判讀赤腹鷹、灰面鵟鷹過境情形,以分析遷徙路徑,用科技做生態調查,有效補充人工地面調查不足,獲得更全面的猛禽過境資訊,提升數鷹人成效與精準性。
東亞猛禽遷徙峰會 台日菲輪流主辦
灰面鵟鷹遷徙路徑上,串起無數仰望天空的人們,也串連起國際保育交流。由亞洲猛禽研究保育聯盟與日本自然保護協會發起的國際灰面鵟鷹暨遷徙猛禽高峰會,每年由日本、菲律賓與臺灣輪流舉辦,2023年峰會在臺灣舉行,由墾管處偕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台灣猛禽研究會向國際展示臺灣公私協力對灰面鵟鷹與遷徙猛禽的保育成果。
國家公園署表示,經由墾管處資源上下與同仁長期投入,結合民間組織–台灣猛禽研究會、各地鳥友夥伴在調查期間的鼓勵與陪伴,調查成果已經累積成為東亞地區最穩定的遷徙猛禽長期地面監測資料,為研究東亞遷徙猛禽提供重要研究數據。
墾管處指出,這項監測工作的可貴在於調查員與志工們能長期參與,才能年復一年持續執行,今後墾丁遷徙猛禽調查仍將繼續進行,對猛禽感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交流,加入長期監測行列。

護鷹反獵慶國慶 瑯嶠鷹季下週開鑼
墾管處除守護、監測過境猛禽外,也積極宣導護鷹反獵保育意識,強化民眾生態保育概念,每年猛禽過境時也會舉辦滿州賞鷹博覽會,邀請民眾到屏東滿州國中用望遠鏡賞鷹,今年搭配瑯嶠鷹季系列活動,加強與民眾互動以推廣自然環境保育的重要。活動涵蓋全齡繪畫活動、猛禽特展、賞鷹小旅行、週末駐站解說、科普講座等。
墾管處表示,從今年9月開始,迄今紀錄約有16萬隻赤腹鷹過境,預估國慶日前後期間將是灰面鵟鷹過境高峰,瑯嶠鷹季-賞鷹博覽會將於10/12-13日在滿州國中隆重登場。不僅能賞鷹,還有表演活動與園遊會,透過環境教育、環境電影院、寫生活動,與民歡度國慶的同時,讓更多人認識過境猛禽與恆春半島珍貴的自然環境資源。
延伸閱讀
- 山水有相逢 體驗太魯閣震後變動生機
- 彰化海岸濕地劃設案 國家公園署力推
- 臺灣無尾葉鼻蝠 雪霸國家公園首現蹤
- 減碳增匯 國際濕地科學家年會首登台
- 守望鹿耳門 四草守望哨舊址今重啟
- 蝶舞陽明山音樂會 蝴蝶季迎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