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店上交流道,不經意間便滑到三峽,迎面所見盡是高樓。自 200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正式成立,23年以來,校園裡逐步興建的各院系建築、林蔭大道已成規模。圍繞其旁的造鎮則在建商、開發商的炒作下,引來年輕住戶移居、退休族養身與閒憩,連帶便利商店、超市、賣場、餐飲進駐,清水模的桃子腳國小、國中也因應而生,可謂氣象一新。
不過,對到三峽觀光的人來說,到老街看看始創於18世紀中葉、日治時期的紅磚街屋,穿梭在拱型騎樓讀立面上的刻字;想像這曾是染坊、那是吳服店、對門是蔘行,充滿逆行於時間之流的樂趣。空氣中頓時漂浮著浪漫而瑰麗的氣味,與眼前賣民俗童玩、古董雕刻、手做點心,形成衝突但調和的對話。
到祖師廟細品李梅樹投入三十六年精雕細琢的工藝是必要中的必要。「現出真人,即玉麒麟。天花龍吐水,頂上一枝春」的靈簽,將大師推向建廟的修行,也因心誠意堅,聚合石雕蔣銀牆、大木宗師高徒陳田司等工藝名師,打磨130支石柱,件件華麗多姿,恍若體制龐大氣派非凡的漢賦。

無論是百鳥朝鳳、百花爭艷、飛禽走獸、神話傳說、人文故事,在圓雕、浮雕或透雕的巧作下納入石體。那天然渾成的手藝,將堅硬的石頭,調教成繞指柔般的綿軟鬆柔,眉眼羽翅熠熠生輝。歐豪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等美術大師手稿,更在匠師淺酌低唱間化為雋永的牆飾。銅塑浮雕大門宏偉大氣,藻井剪粘立體繁複,線條變化多姿,門楣、門扇、窗櫺、牆腰、腳邊,無不巧藏設計,如蜀錦絢爛奪目。
三峽舊名三角湧,有山有水,大漢溪支流三峽溪形成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樂樂谷、鴛鴦谷。東眼山、金平山、熊空山,自清代到日治時期,兩百多年來便是竹林與茶園。代代相傳改良的製茶技術,孕育出烏龍茶、包種茶、阿薩姆紅茶、蜜香紅茶、綠茶、白茶。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於此設大豹、大寮製茶工廠,機械化加工烏龍茶、包種茶及紅茶。據說,當時一斤茶葉能換到 100 斤米,年產量可達 10 萬斤以上。百年歷史的熊空茶園,順著溪流運往日本、各地外銷的貨船連綿不絕。

老街依河而興,廟宇也因港口而生。順著市場隨意轉折間,竟來到大豹溪旁的宰樞廟,遇見當地人說起三峽事。原來此廟看來素樸,竟是1777年福建安溪李氏家廟,以石頭築地基,夯土泥磚為牆,牆面有所謂「左公右母」的龜形石頭,象徵香火鼎盛、綿延不絕。
相較於供奉清水祖師的長福岩、奉祀天上聖母的興隆宮、福德正神的福安宮、觀音的龍山寺,宰樞廟保存著古老原貌:三合院式的廟埕是三峽人才知道的廟,也是本地人視如街坊,常來常往的地方。
我們跟著世代居民的指引,先到巷口的小攤子吃切仔麵,尋常料理卻因長年經驗調出的火候,味道獨顯溫潤而柔和。再到百年老醫院翻修的「甘樂文創」,聽聽返鄉年輕人如何「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將食堂、手工豆漿、課後陪伴、工藝職人、社區夥伴,串聯成三峽的再生力量。

街角的QM159清琳咖啡,因在地人推薦而至。原木的空間裡垂吊綠色植栽,木片拼接的長桌背對著大片被樹影撥弄的陽光,沒穿衣服的模特兒站在吧檯與鋪著長毛白地毯的廳室間,吧檯盡頭的白色牆上繪有漫畫式的五個人,混搭的材料、混搭的元素、混搭的風格,如此理所當然,卻又具後現代感。
我們來這裡,原是躲盛夏的酷熱,豈料臨走前因牆上黑底白粉筆的圖畫吸引,而被一段生命情事所震撼。咖啡花枝下角寫著「獻給我的父親 清琳 1959-2009」+「父親來自樂樂谷,一片清淨的杉木森林。QM159是他創業的拖車車牌」。女兒口中的父親縱容姊妹倆童年,會帶他們溯溪、野營、捉螢火蟲;上山看雪、看日出。
女兒記憶裡的父親,是一通電話就開起大型拖車下山救難的超人英雄;是一輛拖車養活一家人的勇士,更是用賺到的錢買奢侈海鮮,幫兒女剝蝦、挑魚刺,看著他們吃,自己卻捨不得吃的完美老爸。父親不在,但無所不在。把咖啡店,開在昔時父親必經的路上,期望聽到車聲就會像以前一樣,知道爸爸回來了。
大女兒設計香樟、老檜木、老東西佈置的空間,是與父親度過最美好生活的山林,記憶著父親的溫度;小女兒煮咖啡,料理美食,滲入人情濃郁的心意,那是父親留給她們的信仰。
人世間的風景再美,總因為人情而讓人眷戀懷想。
在東京上野偶遇的新加坡女孩,獨自來台環島旅行。旅程的最後,我們一起走入三峽,過去的意象,此刻的發現,只為相逢的命中注定,都在當下一一寫入彼此的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