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船與地景 中原X東女藝術共創

消逝的船與地景 中原X東女藝術共創
《消逝的船與地景》裝置在臺東海濱公園靠海的邊上,為東海岸憑添美麗風情。本項作品由中原建築、臺東女中暨全國高中美術班約200位學生,從概念發想、模型發展、工作坊、圖面繪製、加工製作,歷時7個月完成為一常設公共藝作品。圖 / 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建築系與臺東女中美術班藝術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日前作品裝置在臺東海濱公園靠海的邊上,為東海岸憑添美麗風情。這項作品集中原建築、臺東女中暨全國高中美術班約200位學生,歷時7個月完成。

此計畫結合教育部國教署與臺東縣府資源,臺東女中美術科召集人康毓庭,統籌邀請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擔綱總講師與結構設計,並由中原建築「藝術與文化的社會性參與」課程30位學生,參與圖面繪製、模型製作及金屬加工製作。

中原學生擔任隊輔,帶領臺東女中美術班、關山工商、臺東高中、香山高中、大甲高中等校一起學習與創作。自今年4月底迄今,以實地營隊共同創作與線上工作坊方式,完成共創作品《消逝的船與地景》。

陳宣誠表示,從概念發想、模型發展、工作坊、圖面繪製、加工製作,前後長達7個月,實在非常不容易。此作品以金屬搭配木頭搭造船身,皮層透過鋁片進行上色編織;編織的皮層色彩來自於天空與海洋,讓船的最終形態在地景中因為時間、氣候與觀看距離的改變,有時展現自身的姿態,有時消逝於地景中,因此取名為《消逝的船與地景》。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 (右一)與學生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 (右一)與學生一起將全台美術班種子學生的個人創作,固定於船體上成為共創線條。圖 / 中原大學提供

長期耕耘地方田野調查與跨領域創作的陳宣誠表示,此項共創作品,長12公尺、寬3.5公尺,由扁鐵、鍍鋅錏管、鋁片編織等材料組成。在臺東縣府文化處南島文化意象藝術設置計畫支持下,吊裝臺東海濱公園成為常設公共藝術作品。

參與藝術共創的高中與大學生,一起找回逐漸消逝的造船技術與地景。中原建築系康瑋庭說,第一次接觸焊接等金屬施工,跨域合作有趣,也打開全新的創作視野。周祐祺同學說,關於船的製作,印象比較深刻,行前覺得大二做過真實比例作品,好像什麼都做得出來,但聽老師施工講解、看到施工圖,才發覺光施工前放樣與場布就有很多步驟,後面建構骨架有更多細節,是很特別又豐富的學習經驗。

陳宣誠說,當學生走出教室發現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非易事,這種體驗對他們的專業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課程不僅是學習過程,更是探索未知、認識自己和社會的旅程。

教育部表示,此次跨域共創,因為能結合在地海洋文化的課程,使活動內容更具意義,學生也看到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藝術教育結合實作課程,正符合108課綱標定的探究與實作精神;因為肯定本次合作,未來將持續辦理全國或跨校、跨區課程與資源挹注,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適性發展。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