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緣色 鍾瑞娥傳承客家天然藍染

童趣可愛的《海洋系列》
鍾瑞娥帶著客家藍染與客風創作班學生認識客家藍染之美。圖為童趣可愛的《海洋系列》。圖 / 臺北客家學院

藍染早年發跡於大台北的大文山地區,在經濟上占有重要地位,先民沿著新店溪進入山區開墾,因為氣候、地質適合藍草成長,因而變成社區傳統產業,因為產值高,故被稱為「藍金」。

臺北客家學院指出,天然染色因工序繁瑣,在推動上有一定困難,正如藍染的過程,需要一路耐心等待。因此,唯有持續活動與安排學習課程,才能讓大家更能親近、學習與領略藍染的美好;拉近民眾與藍染之間的距離。

鍾瑞娥投入天然藍染20餘年,目前是臺北客家學院藍染指導老師,昨(30)日閉幕的「初心·緣色」師生藍染作品聯展,呈現鍾瑞娥精湛工藝,她帶著客家藍染與客風創作班學生讓民眾認識客家藍染之美,也讓學員展現學習成果。

看過這項展出的朋友都知道,一進展間即引人注目的藍染時尚包與藍染娃娃,展間牆面有4件藍染組合而成的作品《眺望》、栩栩如生的《如魚得水》、童趣可愛的《海洋系列》與細緻入微的《眺望101山景》等作品。

作品《眺望》由4件藍染連作組成,氣勢磅礡。
作品《眺望》由4件藍染連作組成,氣勢磅礡。圖 / 臺北客家學院
藍染娃娃
藍染班創作材質內容豐富多元,作品常能跳脫傳統與現代呼吸,圖為吸引眾多目光關注的藍染娃娃。圖 / 臺北客家學院

鍾瑞娥表示,這次展覽主要讓學員透過藍染自由發揮,無論是衣服、包袋、花朵,公仔娃娃,讓創作的材質內容豐富多元。鍾瑞娥老師的作品,《遠眺》跟《林下之外》,並在教案展示框呈現教學樣片。

鍾瑞娥投入天然染色近20年,對她來說,藍染跟植物染是長年投入社區工作的學習研究成果,前5年是為社區而作,接著就著墨在推廣、傳承。一整個過程有太多的包袱與責任,不過她只希望能將這些知識技藝讓更多人能看到。

學習藍染沒有條件限制,有耐心就可以,鍾瑞娥補充接著說,自己從新店進入臺北都會區開課,如今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一路跟舊學員討論、說明、溝通,把化學快速還原的方式改變為傳統發酵方式。

就連染料也由合成精粉,調整為她採集的,用大青產製的「藍靛」天然染料,讓傳統客家藍染開始能在臺北客家書院開枝散葉,如今,包括她的先生、學生在染製、設計與布塊染色上發展出更多創作可能。

臺北客家書院表示,113年第1學期將續推藍染課程,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洽詢課程內容,親身領略與學習藍染技藝。更多課程資訊可以上網瞭解。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