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溫永銳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俗稱「滑鼠手」,好發於需要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
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的上班族、家庭主婦、職業司機、餐飲業等,因過度使用手腕,導致正中神經被腕橫韌帶長期壓迫,使手指與手掌產生麻木無力與疼痛感,嚴重時疼痛還可能延伸到手臂、肩頸。
溫永銳醫師說,以往臨床治療可透過復健、穿戴護具、藥物治療或低頻電刺激等來舒緩疼痛症狀,最新研究顯示「+RF超高脈衝射頻」具高穿透率,針對感覺神經進行痛覺訊號阻斷。根據臨床58位患者,將刺激器貼於病變手腕,治療15分鐘後測試。
結果病人主訴疼痛減輕,依病人情況最長可達14天。溫永銳醫師說,不同於傳統低頻電刺激,有數小時止痛效果。+RF超高頻脈衝射頻的無感刺激,除提升治療舒適度,也能減少止痛藥物攝取,避免成癮等副作用,提供患者新選擇。

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教授林啟萬表示,+RF超高脈衝射頻的技術是與台灣生技業者共同研發的全球獨家專利,應用其技術的疼痛舒緩系統裝置,近日也通過衛福部TFDA認證並在美國取得FDA上市許可。
林啟萬說,目前+RF超高脈衝射頻以「腕隧道症候群」為第一適應症,後續適應症預期可擴大至體表周邊神經相關疼痛,如: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手術傷口疼痛、足底筋膜炎等,期望提升更多飽受慢性疼痛患者生活品質。
溫永銳醫師提醒,以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50歲,又以女性發病率較高,近年臨床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多為3C重度使用者或電腦族群。另外,建議高風險族群,平日可配戴護腕保護關節、多按摩手部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工作量多休息。
溫永銳醫師呼籲,民眾一旦出現手部刺麻、疼痛感,或是抓握東西無法使力,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不自知,嚴重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需接受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