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從2018、2021年年底的「以核養綠」、「核四商轉」到本週六將舉行的823「核三延役」公投,7年不到已三次針對核電議題全民公投,不管結果如何,期望這次最新決定能有助全民對核能抉擇凝聚最大共識並具體落實於施政。
核電在台灣一直是爭議性的議題,因事涉科技、經濟、環境、社會和政治等多元層面,需透過各界理性討論,並由政府單位提供相關數據和評估,在媒體公開呈現正反雙方意見,最後交由全民公投做出抉擇。
就我所知,有媒體曾質疑台灣為廢核大力推廣太陽光電將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像有些業者砍伐和濫墾山林,甚至侵占農地和魚塭,只為種電;離岸風電不僅影響漁民作業,還傷害不會轉彎的白海豚;天然氣三接工程,也因會破壞藻礁引來許多爭議,最後甚至要透過「藻礁公投」做決定。
蔡政府時代曾提出「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目標是提高天然氣發電占比到50%,將燃煤發電降低至30%,同時增加再生能源發電至20%。因此,即便公投通過「以核養綠」,蔡政府仍堅持「非核家園」,並未依民意針對核三延役做出準備。
此外,加上臺灣這幾年推動的綠能發電並未如預期達標,致使國內當前火力發電占比仍超過9成;甚且受到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國際油氣價格高漲等因素影響,即便調整電價後,台電仍鉅額虧損,凡此種種均致使能源策略與缺電問題如影隨形,不斷浮出檯面。
在進入公投主題前,我們先看看扮演全球綠能與非核家園先驅的德國近況。德國在全面廢核後,目前的能源政策雖是增氣減煤,但仍以支持德國經濟發展為優先考量。最近,梅爾茲領導的聯合政府,就加速推動燃氣電廠的興建,但旋即遭到綠黨等環保人士批評,致使德國的綠能轉型正面臨著倒退的風險。
而該政策支持者則表示,德國核電廠已關閉,燃煤發電預計將在未來幾年退場,短期內必須增加電力供應。他們主張以天然氣做為過渡能源,彌補再生能源尚未全面投入的電力缺口,因天然氣雖排放溫室氣體,但汙染程度比燃煤低。我想,這也是國內非核家園支持者的共同想法。
回到台灣,今年5月立院通過《核管法》延役條文,先前的以核養綠公投已經否決民進黨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既然核一、核二已準備除役,核四商轉公投也暫時確定無法重啟核四,在此背景下,我認為賴政府提出重啟核三的「安全無虞、社會共識、核廢處理」這三個先決條件,仍有機會陸續解決。
首先,應由主管機關確認核能安全無虞。本來這就是原能會該負的責任,至於安全審查通過後,開始運轉時的風險管理,則是台電要做的事,所以我認為第一項安全無虞的前提,都跟舉辦「重啟核三」公投無關,目的只在催促政府更積極任事而已。
我認為,核災的風險是指發生重大事故的機率 × 核災造成損害的結果。但目前看來光估算核三發生爐心熔毀的機率,就已眾說紛紜。尤其,核三廠的地下斷層以及過去曾發生的工安事件,就算台電做再多補強措施,都不足以解除反核民眾內心的恐懼。
現在核三剛停機,而且賴總統在競選時也曾提出核三可備而不用的政見,我認為藉由這次823公投,將再次看到人民做出的新抉擇。雖然賴總統已先表態反對重啟核三,但賴政府仍應遵循台灣社會的最大共識結果,啟動重啟核三作業或除役作業。
其實,核廢處理並非無解,葉宗洸教授就曾在臉書貼文說,第4代核能新技術的熔鹽式快滋生反應器 (MSR),是以用過的核燃料發電,除可進一步有效利用,同時可大幅減少最終廢棄的量體。MSR 若於10年內發展成功,未來將有助處理國內已用過的高階核燃料棒。
經過以上三項先決條件的探討以及來自德國政府的他山之石,我覺得台灣不僅要「以核養綠」,恐怕還需「以核養核」,養到什麼時候? 我認為至少要讓核三延役到MSR 商業化並引進台灣或等有失效安全的核反應爐出現時,如此才能同步應對國內外經濟發展優先與全球減碳需求,落實淨零轉型提升臺灣國家競爭力。
最後,這次重啟核三公投的提案方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被指核能態度大轉變,不過他主張的重要議題應由全體台灣人民做主的說法,應是民主社會的主流觀點。這次823公投的結果,將是人民就核電議題做出的最新抉擇,未來端視賴政府如何應對;至於,民眾最關心的核安問題,我認為還是應回歸根源,交由原能會與台電用專業進行獨立判斷。
延伸閱讀
- 再生能源發電首破10% 綠電交易續升
- 淨零沙盒啟動 公私協力開創在地典範
- 淨零長尾管理 168萬中小企業應納管
- 滾動式檢討 國家能源轉型與核能政策
- 台電首度跨足核醫 偕普瑞默共推輻安
- 夏季用電高峰至 資誠提台電備援對策
- 召開能源國是會議 為非核家園定新調
- 永續發展新紀元:國家能源轉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