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嘉賓雲集 台灣文化獎揭曉
台北西區扶輪社18日在圓山大飯店舉行70週年慶,社長王政修歡迎社友暨來自國內外500多位嘉賓躬逢盛會,場面壯盛、喜氣洋洋,台北市長蔣萬安親臨祝賀並應邀致詞。會中正式揭曉表揚今年台灣文化獎得主吳聖穎、陳鳳文與劉聖賢,感謝他們對台灣合唱文化做出的貢獻。
台灣文化獎源自創社伊始設立的「扶輪獎」,為推廣台灣文化精神扎根萌芽並一路精進演化;1984 年接續開辦「教育文化獎助金」;1995年起正式更名為台灣文化獎。迄今,台灣文化獎已成為臺灣由民間發起,歷史最悠久的文化獎項。
菁英賢達匯聚 70年社內人才濟濟
蔣萬安致詞時,肯定台北西區扶輪社自1954年成立以來,70年間各界菁英賢達匯聚,在歷任社長中就有創社社長游彌堅與黃啟瑞兩位曾任台北市長;第二任社長辜振甫更是夙負盛名的政商大老,社內人才濟濟。

蔣萬安同時透露,台灣已經爭取到2026年國際扶輪年會在台北市舉辦,歡迎世界各地扶輪社友共同來台灣,共同打造一場難忘的國際盛會。
文化獎得主 讓臺灣合唱國際發光
台灣合唱協會理事長翁佳芬教授表示,今年被推薦人選都很優秀,在評審團多輪討論投票下,選出合唱文化各領域的傑出得主。其中,致力合唱教育的老師吳聖穎,深耕排灣族歌謠,經常征戰海外,更在國際合唱節勇奪5項金獎。
企業家陳鳳文今年以推廣合唱文化獲獎,她對音樂志業的奉獻,影響全球數個世代的阿卡貝拉音樂人與合唱愛好者,表現相當出色;在合唱文化的編曲創作領域,由劉聖賢得獎,他傾力將台灣經典詩作譜成合唱曲,以全新演繹方式,深化大眾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共鳴。
咱的時代咱的光 致敬推手揚底蘊
台北西區扶輪社是台灣第一個以台語為例會用語的扶輪社,深耕這片土地多年,培育無數傑出社會領袖,為推動在地文化傳承與發展貢獻心力; 70年來枝葉繁茂,「目前已輔導出12個關係社,與西區連結的扶輪社多達325社,約占台灣扶輪社的1/3」。

王政修指出,台灣文化獎已經成為該社的特色活動,30年來表揚各領域優異或深具潛力的臺灣文化工作者。回首來時路,今年特別將苦心經營30年的心路歷程,集結出版《咱的時代,咱的光》專書,藉此向每位台灣文化推手致敬;也讓台灣社會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
合唱臺灣風 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
本屆台灣文化獎主委翁嘉立說,雖然合唱文化是由西方流傳到台灣,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台灣目前已出現許多國際知名的合唱團體、具本土特色的合唱曲風以及由本土創作、傳唱國際的合唱曲,都讓台灣文化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頒獎典禮邀請原聲國際學院合唱團演出,原住民傳統曲音融入現代音樂元素,演出具台灣特色的合唱曲,團員都是來自玉山山腳下的原住民,藉由原住民天賦美聲,「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
延伸閱讀
- 台灣文化獎30年 贈獎傳承創新3團體
- 抹香鯨π計畫:看見開闊的太平洋前院
- 轉動文創羅盤 海洋文化獎迎風啟航
- 吳尊賢愛心獎出爐 蕭萬長贈獎三得主
- 再現臺灣經典建築 古蹟樂起來揭曉
- 台灣角川 X 文策院 從台灣改變IP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