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時代來臨,全球地緣政治再度動盪,不少台商加速轉移供應鏈,以應對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圍堵和關稅政策,訂單、產線、新技術與人員搬離中國大陸,使台灣總部在轉讓定價的利潤配置,面臨更大挑戰。
資誠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徐丞毅表示,在中國大陸金稅四期推動下,稅局更能精確拿捏企業轉讓定價風險。稅局透過該系統,可依價值鏈和交易別來分析企業的關係人交易並追溯至第三方數據。另一方面,透過比較同區域企業和集團內企業的稅負率來評估合理性。徐丞毅說,儘管正式調查案件減少,但風險評估和自我調整案例卻顯著增多。
供應鏈外移後,台商在中國大陸的企業,經常因利潤配置不足或不當,面臨或導致虧損。徐丞毅指出,因此當地企業收到稅局風險提示後,通常會找些諸如料工成本上漲、產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無法隨產線外移調整等特殊因素,用來防禦利潤配置不合理的詰問。
然而,用這些因素為理由,大多會被稅局核認為是業內共同問題,或認為單一功能的製造企業,不應承擔與產品銷售或市場需求直接相關的風險,最終,往往還是被否准,然後,稅局依其認定將調整至其認定利潤率的中位數。
徐丞毅強調,中國大陸稅局對企業留存的利潤仍保有刻板印象。除非有特殊因素且可明確認定的,如針對單年度罷工、火損等偶發事件造成的損失,或者屬於該功能風險的定性損失。
舉例而言,單一功能製造商,因採購客戶指定料件未善盡檢驗職能,致產生嚴重的重工成本,此時可主張為特殊因素,但若已經獲得損害賠償時,則須扣除。同時,這些主張最好都有外部的量化證據,這樣才能取信於稅局。
目前,轉讓定價自查案件通常超過一年,補完本稅後還要按天計算罰息,金額可觀。徐丞毅建議,企業應把握年初積極處理,以減少罰息天數,並在稅局未確認年度查核預算前,探索合理自查稅款的可能性。同時,台商應加強跨境利潤配置的稅務自動化分析,提前討論利潤率中位數,以降低稅務風險並提升經營韌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