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的2025行將啟航,風險議題將是全球進入反全球化的主流,風險議題的回應必然增加營運成本,同時考驗供應鏈韌性。
眾所周知,供應鏈極易受非預期事件及其衍生的連鎖反應影響,不穩定的事件如 2021 年蘇伊士運河長榮貨輪堵塞估計就造成價值 600 億美元的中斷和延誤損失,展望 2025 年供應鏈面臨的最大挑戰仍將聚焦在可能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的五項風險。
貿易路線爭端地緣政治 釀風險
當前的全球經濟緊密相連,貿易路線爭端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供應鏈穩定構成了最重大的挑戰。這在持續的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中最為明顯;關稅壁壘迫使公司重新考慮採購策略並使生產地點的分散,這將導致運輸時間更長且成本更高。
例如開普敦航道雖然可行,但比紅海和蘇伊士運河等直達路線更慢且更昂貴。地區衝突也加劇了市場挑戰,中東和東歐的不穩定持續影響貨物、能源供應和原材料的流動,不僅影響供應鏈的可靠性,也增加了全球貿易的成本和複雜性。
氣候變遷 干擾全球供應鏈風險
極端天氣事件已經對供應鏈造成溫水煮青蛙的影響,這些事件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使供應鏈變得更不可靠、更脆弱。更多的中斷將延長交貨時間、增加成本和減少產量。
其中,更複雜的是,製造商無法全面駕馭所有供應商處境,使得適應氣候變遷成為一項艱鉅的挑戰。供應鏈中的每個點都可能是一個漏洞,其中任何一個單一事件都可能會產生廣泛的連鎖反應,足以擾亂全球供應鍊。
友邦與近岸外包 市場轉向風險
COVID19疫後,隨著企業為降低風險實踐供應鏈分散,建立更具彈性的供應鏈,加上考量地緣政治影響,友邦外包與近岸外包成為顯學。如印度成為友邦外包關鍵選擇,提供較低的地緣政治衝突和具高競爭力的成本基礎。然而,基礎設施薄弱仍是重大挑戰,畢竟新供應鏈的建置需要時間和資源;同時,由於美中貿易爭端持續,墨西哥受益近岸外包,成為服務美國市場的製造商熱門地點。
展望未來,隨著地緣政治與氣候議題發酵,環境政策和法規必將收緊,企業必須投資綠色技術,但成本可能高昂並難在不中斷營運情況下實施;加上疫後加速電子商務興起,提高對更快運輸和交付的需求,都助長推動全球供應鏈轉向更本地化的買家和供應商網絡的趨勢、機遇與風險。
AI衍生技術落差 網路安全風險
AI人工智慧通常被描述為解決每個業務問題的神奇解決方案,導致公司可能產生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事實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 (ML) 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高品質的數據才能有效運作。
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將是獲取、清理和管理數據,人工智慧系統可以使用這些數據做出準確可靠的決策,同時在不中斷營運的情況下整合舊有的基礎設施。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更迭發展產生更多複雜性,企業常常處於追趕狀態,試圖適應並與進步保持一致,這時AI專業人才就成為組織推進的瓶頸。
另外,伴隨AI助力的過程中,網路安全則是另一個重大風險,技術驅動的供應鏈嚴重依賴數位系統,使其容易受到駭客和資料外洩的影響而危及運營,包含敏感的客戶和業務數據。
人機協作 價值鏈全自動化風險
科技使企業能夠重新思考供應鏈管理並從數據中獲取價值,但只有當人們有效利用這些工具時,才具實用性。企業正面臨著有關自動化和勞動力間的平衡以及可能導致的潛在精簡人力的艱難決策。
2025 年自動化將繼續型塑價值鏈,企業必須決定如何應對其影響作出評估,創造人力與自動化系統協作的新角色,而供應鏈管理的未來取決於企業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類專業知識。
延伸閱讀
- 川普提高關稅 台商應強化供應鏈韌性
- 關注人權重塑綠色供應鏈 永續新挑戰
- TASTI低軌衛星論壇 搶進國際供應鏈
- 陸推統一大市場 臺商跨區調遷供應鏈
- 投資越南 資誠助臺商全球供應鏈移轉
- 強化供應韌性 精實生產營運如虎添翼
- SMIT年會 廖國明:永續治理擺脫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