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蔡世滋:有藥可控

蔡世滋醫師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生物製劑出現後病情可控,即便懷孕期間也有適合的藥物,不可諱疾忌醫。圖 / 蔡世滋醫師提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可能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恐讓成年女性全身疼痛到連出門都難。這種病的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媒介,如感染等,確切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

35歲的小婷(化名),體重破百公斤,家族病史母親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12年前,23歲大學剛畢業,兩側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以為工作忙碌所致,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連日常開門、開火煮飯、開車都感到困難、甚至無法出門,工作大受影響。

小婷就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符合健保給付資格,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獲得緩解,已經可以如常作息也恢復上班,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

RA紅腫熱痛 關節恐逐漸破壞變形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診治小婷的病時說,RA是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

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在關節且多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與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器官系統,屬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

好發30-60歲中年婦女 可擴及全身

蔡世滋醫師說,RA發病年齡較常見於30-60歲,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16歲以下年輕小孩與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

RA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以與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先出現關節問題。

多方診斷綜合評估 已有藥物可控 

蔡世滋醫師說,在診斷上除檢視臨床症狀,早年多以抽血檢驗發炎指標與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為依據,但其他的免疫疾病也會出現關節痛與類風濕因子,可能造成診斷困擾。

近年來檢驗項目增添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CCP),其敏感度(sensitivity)比類風濕因子更高且專一性高,可在臨床症狀產生前或疾病早期幫助診斷。臨床上也以病人受侵犯關節數目、發炎指標(ESR/CRP)、RF與anti-CCP等計算「分數」,輔以診斷。

治療方面,蔡世滋醫師說,近年RA治療有很大進展。傳統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再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不過,有不少病患經使用抗風濕藥物與類固醇仍無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晚近隨科技進步,尤其生物製劑在2000年出現後,可以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有效控制,防止關節破壞與殘障發生。

治療把握「機會之窗」 正向積極面對疾病

蔡世滋醫師提醒,現今治療強調要掌握「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面對這個疾病,要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諮詢並與其他病友共同學習、分享經驗。

只要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人的病情多半能夠獲得大幅改善。蔡世滋醫師強調,女性患者即使懷孕期間,也有適宜藥物可以使用,不可諱病忌醫,以免影響治療的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