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急著批判 才能真正開始學到東西

陳建男,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策略管理、組織理論與產業分析,現任東華大學企管系教授兼主任。熱愛登山親近自然,熱愛從大學山友結緣至今仍不斷攀升登高的友誼;因缘際會的書寫則是研究、教學與行政服務之餘冷智反思後的產出。平日熱於理解新生代多元觀點,願藉對話互動學習。認同幸福是種選擇,一種可以持續精進的生活方式。圖 / 陳建男提供

學術批判 並不等同指責或挑毛病

在學術領域中,「批判」並不等同於日常語言裡的指責或挑毛病,而是基於一種充分理解後的評估與反思。學術批判的第一步,是確實掌握文章的核心理路,包括研究問題、理論架構、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等。

唯有能清楚作者觀點的前提下,才有進一步評論的基礎。同時,批判意味著從多重角度檢視這篇研究的價值與限制,例如研究問題是否具備意義?理論建構是否嚴謹?方法設計是否合理?研究結果能否推廣至其他情境?這些問題都有助我們理解研究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

有建設性非單純否定 頗具挑戰性

學術批判具有建設性功能。絕非單純否定,更多時候是透過指出文章中的不足,藉以開啟新的研究契機。所以,開在博士生管理領域的研討課,每週除要消化教授指定的閱讀材料,課程中就很強調對這些指定閱讀材料提出批判(critique),通常在課前就必須撰寫並繳交。

老實說,這要求對博士生來說其實頗具挑戰性。因為光要把指定材料好好消化並清楚理解,本身就不容易;何況,還要在有限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信而有徵的合宜批判。尤其,許多指定閱讀的文章都是領域中的經典,或已在頂刊發表,怎麼也輪不到一群學術圈的毛頭小子去批判。

與其雞蛋裡挑骨頭 不如學著欣賞

不知為何,通常老師並沒有在事前或事後說明什麼是「批判」,對博士生來說於是直覺便以為就是要挑毛病、找漏洞。奈何以學生的功力,過程經常就只能像在雞蛋裡挑骨頭,有時想起來,不免覺得好笑。

由於每週的材料很多,很多課程難免就被呼嚕呼嚕的滑過去了。

直到有次在我老闆的課堂上,她說:「你要學著去欣賞,去思考為何一篇文章能被發表?為何能成為領域中的經典?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但她一樣也沒說「批判」是什麼。倒是因為這席話,我反而學到更多。

批判容易只看到不足 卻忽略價值

因為學會用欣賞的角度取代批判的視角去觀看,這時從文中往往能看到並體會到作者研究與行文的巧思;因為不是一開始就帶著「批判」的眼光,像糾察隊在挑毛病,反而更容易讀出每篇作品的精妙佈局與安排。

老闆的這份提醒,不僅改變了我閱讀文獻的視角,同時也影響了我在生活中看待事物的態度。如果我們總是急著「批判」,很容易只看到不足,卻忽略了其中的價值。反之,若能試著從欣賞與理解出發,往往就會發現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轉換視角 拓新視野圓融長遠觀點

與他人相處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小我們經常會對與自己觀點或行為相悖的地方產生排斥,進而養成很會習慣性的挑缺點。轉換視角以後,當我們能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試著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經歷,往往就能建立起雙方更深層的連結與同理。

執著於對錯的辯論,或能帶來一時快意;但若能學會理解不同,或許當下心中會感到不是滋味,甚或不舒服;但長期來看,這樣的視角轉換往往更能為自己與別人帶來新視野以及更長遠圓融的觀點。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