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態度」時,我通常會這樣問,「職場上,能力重要,還是態度重要?」
能力與態度,其實是個人表現的兩大支柱。前者指你能做什麼,後者是你想不想做、會不會好好做、遇到困難時怎麼做;能力像進入職場的門票,但態度決定你在職場上,能走多遠以及是否能持續進步。
態度 促使能力持續發揮
一個剛進公司的新人,也許技術還不成熟、經驗也不足,若能主動向資深同事請益,願意幫忙訂飲料、跑腿,不計較工作範圍,對人也真誠。慢慢地,他累積了學習機會,也贏得他人信任與協助,自然能力也就提升了。
相反地,一個態度消極或自以為是的人,即使能力很強,也可能因為不願配合、不懂合作,而拖累整個團隊。因此,能力固然重要,但態度才是能力得以持續發揮與成長的基礎。
職場行為 重要預測變數
態度是一種持久性的心理傾向,它包含人們對某件事物的想法(認知)、情緒反應(情感)以及行為傾向(行為)。當你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這句話其實透露了:你認為工作有意義、讓你快樂,也願意投入其中。
態度並不只是個人偏好,更是預測行為的重要變數。例如,民意調查問「你對某位候選人的支持程度」,通常與實際投票行為有高度相關;同樣地,認同環保價值的人,更可能自備購物袋、隨身攜帶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選購環保標章商品等;而當一個人認為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對身體好,他便會有較高的可能選擇低熱量、天然食材的餐點。
在職場中,態度經常表現在我們對工作的認同、對團隊的支持、對制度的看法上。它會影響我們是否主動投入、是否願意協作,甚至是否打算留下或離開公司。
自我認同 態度行為一致
態度不只是預測行為,更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息息相關。當一個人的行為與信念和價值觀一致時,會產生一種內在整合感,這是人們「自我認同」的重要來源。
這種一致性會帶來穩定、自信,也使人更有行動力。例如,如果你真心認為健康很重要,而你每天早起運動、控制飲食,你會感覺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一致,自我認同就會更穩固。
認知失調 態度行為不一
相反地,長期處於態度與行為不一的狀態,如每天做著自己厭惡的工作,則會使個體陷入慢性壓力、焦慮與情緒耗竭。這樣的內在掙扎,心理學上叫做認知失調。
當我們的行為和態度或價值觀不一致時,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心理狀態。這種失調會讓人想要「補起來」,可能透過改變行為、調整態度或改變解釋方式,來合理化不一致。來看以下三個例子:
案例一:戀愛雙標
「如果妳跟一個自稱有錢的人交往,後來發現他其實很窮,妳會繼續在一起嗎?」結果多數女性回答:「不會,因為他不誠實。」
但當問題換成:「如果跟一個自稱普通的人交往,後來發現他其實很有錢,妳還會繼續嗎?」答案卻是:「會,因為我愛的是他的人,不是他的錢。」
同樣是「經濟狀態與自我描述不符」,但對窮人強調「誠信」;對富人強調「感情」,明顯採用不同標準。這暗示著,人們在描述自己的選擇理由時,傾向給出符合社會價值的答案以轉移焦點,例如強調誠實重於金錢,重感情勝過物質利益。
案例二:末日預言
美國一個宗教小團體預言世界將於某年12月21日滅亡,信徒們放棄工作、家庭、財產,虔誠等待「救援飛船」;但當預言未應驗時,大部分信徒並未放棄信仰,反而更加積極向外宣傳教義,宣稱「是因為我們的虔誠感動了上天,才救了世界」。
人們對外界預言錯誤,通常會認為是騙局或愚蠢,但當自己團體的預言錯誤時,卻又重新詮釋成堅定信仰以及救贖成功。明顯為維護信仰系統調整敘事。
案例三:立場轉變
民進黨在野時期,強烈反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認為對國人健康有疑慮。但當2020年,蔡英文政府宣布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以做為與美國貿易談判的一部分條件時。
官員卻表示「時空背景不同」,強調當前國際貿易情勢與過去不同,開放進口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這時,正是用強調特殊情境來升高目標正當性。
以上三個案例都顯示,當信念與行為產生矛盾時,人們傾向用轉移焦點、改變敘事、強化正當性等方式來「補起來」,是人們潛意識中想維持一致性的一種心理防衛。
形塑自我認同 贏得信賴
態度不僅是種心理傾向,也能預示人們的行為、與環境互動的模式,同時能形塑自我認同,確保心理健康。人們若能了解自己的態度,讓行為盡可能與態度一致,不僅能活得更誠實、更穩定,也能走得更長、更遠;更容易贏得他人信賴,也就更能在團隊發揮長遠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