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碧玲表彰邵廣昭 親頒海洋一等獎章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左)頒發海洋一等專業獎章給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博士,表彰其長年在魚類分類、生態研究以及公共知識推廣領域的卓越成就。圖 / 海委會提供

肯定學術貢獻 表彰世代要的精神

海委會今(12)日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由主委管碧玲頒發海洋一等專業獎章給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博士,表彰其長年在魚類分類、生態研究以及公共知識推廣領域的卓越成就。

管碧玲向所有觀禮來賓強調,邵廣昭為國家傳承的不僅是一份資料、一個圖鑑,更是一個國家能夠永續發展的智慧根基;一位為台灣補上知識空白「真正的領導」。

管碧玲強調,這枚獎章不只是國家對一位學者的肯定,更是這世代想要表彰的精神,向一位願意選擇最困難的研究題目、最冷門的領域、最少掌聲的道路持續不輟勇往向前,卻能走出世界級影響力的一種精神致敬。

魚類學術研究 奠定台灣關鍵地位

邵廣昭從1970年代起,致力台灣魚類分類與生態調查,前後不僅命名超過60種世界新種、發表逾800筆台灣新紀錄魚類,更建立《台灣魚類資料庫》,奠定台灣在國際海洋學術上的關鍵地位。

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獲獎致詞表示,由於魚卵與仔稚魚的形態特徵較少,過往僅依賴傳統形態學進行;現在透過分子生物定序技術可精確辨識魚卵和仔稚魚的種類。圖 / 海委會提供

副總統蕭美琴也特拍賀電,向講座教授邵廣昭長期致力魚類學術研究的卓越貢獻,表達由衷敬意。她至盼藉由這次表揚活動,能持續推廣海洋科普教育,提升台灣基礎研究風氣,踐履生態保育理念,以促進資源永續、普惠大眾。

彌補海洋研究 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管碧玲指出,如沒有像邵廣昭這樣肯默默耕耘數十年的學者,為台灣奠定海洋研究的知識體系,我們將無從立言、無從決策,更無從治理。尤其,在他學術生涯後期,選擇投入極具挑戰性的魚卵與仔稚魚研究,並於去年與國海院共同出版《魚大十八變》,全球首部經基因驗證的魚卵與仔稚魚研究圖鑑。

海洋委員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理簽書會。圖左起為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榮譽講座教授邵廣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文山。 圖 / 海委會提供

管碧玲盛讚這項研究,結合形態學與DNA條碼方式,蒐集建檔珍貴魚卵與仔稚魚樣本,研究成果足以彌補過去海洋研究中最缺乏、也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是台灣對全球海洋學術界的劃時代貢獻。

用科學建構政策 與海洋生命對話

在政策應用上,過去邵廣昭的研究早已被廣泛用在離岸風電開發、環境影響評估、海洋保護區的劃設以及外來種管理等關鍵議題。管碧玲說:「他用科學,為我們建構一張可以操作的政策地圖;也為國家的決策,提供可信的知識支撐。」

除專業成就,管碧玲也特別提到邵廣昭對海洋生命的情感與敬畏。管碧玲說,他從不將研究當作冷冰冰的工作,而是一場又一場與海洋生命的對話。那些在顯微鏡下才看得見的微小卵體,背後其實關係到一整個生態系統的命運。聞言,連邵廣昭也動容。

真創新真領導 傳承永續發展根基

頒獎儀式,同時邀請邵廣昭夫人與眷屬出席共同見證,在全場熱烈掌聲中,管碧玲向所有觀禮來賓動情的宣示,邵廣昭為國家傳承的不僅是一份資料、一個圖鑑,更是一個國家能夠永續發展的智慧根基。「讓我們相信,真正的創新是面對難題;真正的領導,是補上知識空白的人。謝謝您,您讓我們得以繼續向海而行」。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