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有許多關心野鳥保育、生態旅遊的會員,今年8月22日借用台北鶴悠旅行社會議室,以網路直播錄影參與「守護台灣永續資產台灣白海豚」的視訊會議。
因為大家已事先看過國家海洋研究院製播的「我們西海岸美麗的夥伴-臺灣白海豚」影片,所以由主講人博士生陳秉亨以投影片直接細說台灣白海豚的生態危機與媽祖魚保育聯盟的行動計畫。
當天與會的翟鵬博士發言表示,台灣國際形象很重要,甚至可為台灣帶來安全保障。像白海豚這類物種,如保育得法族群增加,對國際宣傳很有助益;反之,若任憑消亡這島將被冠上「唯利是圖」惡名,試問,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家園,別人何必珍惜台灣?
東海大學陳炳煌老師在會議中建議政府與民間,還有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支持「2025生態旅遊年:臺灣假期」的22倡議。希望旅居海外的僑胞和國際友人,明年參觀日本大阪舉辦的關西世界博覽會時,也安排一趟臺灣假期進行生態旅遊。
最近,報章雜誌都說墾丁雖擁有美麗的海灘、國家公園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幾年的觀光旅遊卻逐漸沒落,尤其是國際遊客的減少最為明顯。翟鵬認為,這看來又是出於宰客心態,把別人當傻瓜的人,其實自己就是傻瓜,而我們的問題是教育出太多所謂的「聰明人」。
翟鵬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旅行是偏見、仇視與狹隘的剋星(Travel is fatal to prejudice, bigotry, and narrow- mindedness.)。也許,我們政府應要求墾丁這些觀光業者,必須去國外見習夏威夷和哥斯達黎加的生態旅遊。
我認為,會議中翟鵬說的生態旅遊很重要,也認同生態旅遊必須同時考慮經濟發展、生態保育和地方創生。但結合生態保育、地方創生的沉浸式體驗應該更是推動生態旅遊的重點。因為AI、大數據與虛擬實境,都無法取代人到了當地,企求更深度旅遊的體驗需求。
翟鵬同意說,生成式AI有用與否,決定於大數據;台灣生態旅遊的大數據就在台灣本土。例如中橫的松鶴部落蝴蝶資源豐富,但要給遊客好的賞蝶體驗,還得靠當地人導遊和經營;AI可以提供當地基本蝶訊和食宿等資訊,卻要靠在地人的努力,才能讓旅客能滿意。
翟鵬認為全球有三大趨勢讓生態旅遊可以大行其道:第一是廉價航空興起,有利旅遊;第二是嬰兒潮世代(壯世代)退休後開始旅遊,他們更在乎體驗、安全和舒適;第三是現代科技讓小團體,客製化和個性化的自助旅遊更方便,尤其生成式AI崛起,透過AI導遊和AI翻譯讓生態旅遊更可行。
生態旅遊規劃需要注重環境保護、社區參與和永續發展,我注意到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群組的成員狄風,就生態旅遊規劃列出的六大基本框架值得推廣:其一、規劃目標:包括環境保護、社區參與、教育與體驗以及永續發展。第二、目的地區域分析:包括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生態敏感區與基礎設施現狀的分析評估。
其三、規劃內容:旅遊路線設計、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措施與社區參與發展,如就業培訓、開發特色生態旅遊產品,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等。第四、宣傳與市場推廣:從定位目標市場、宣傳管道到品牌建設以打造具地方特色和生態環保理念的旅遊品牌,提升旅遊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五、管理與監督:成立管理機構、建立定期監測和評估機制與應急備案,如遇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時,確保能迅速反應和應急處理。第六、永續發展策略:根據監測結果和旅遊發展情況定期更新規劃、教育與宣傳生態環保、導入綠色認證制度以提升整體生態旅遊品質。
台灣的自然環境和文化人文非常適合生態旅遊,就像翟鵬所說,讓生態保育和在地發展結合可以成為台灣的金雞母。生態旅遊規劃在開發旅遊資源時,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區創生和實現永續發展。這也正是我們推動國內外朋友好好來享受「台灣假期」的目標。
延伸閱讀
- 22倡議:台灣博覽會從永續旅遊開始
- 22倡議:從地球高峰會到臺灣博覽會
- 臺灣無尾葉鼻蝠 雪霸國家公園首現蹤
- 霧峰黑翅鳶生態 獲里山倡議年度精選
- 減碳增匯 國際濕地科學家年會首登台
- 彰化海岸濕地劃設案 國家公園署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