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發起人,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和東海大學陳炳煌老師共同倡議,期待以「2024永續旅遊」當起手式,催生「2025台灣博覽會」。
陳炳煌說明22倡議的背景,世界博覽會(或稱為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或萬博,始自1851年的倫敦,目標為記錄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以及前瞻展望未來。
1935年世博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當時日本在台灣舉辦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簡稱「臺灣博覽會」,這場以台北為主並在各地舉辦的博覽會,在當年可說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辦的全島大型博覽會,盛況空前。
1928年由31個國家組成國際展覽局(BIE),中華民國當初也是籌組國和會員國之一,但在退出聯合國後,1970的年大阪萬博成為中華民國最後一次參加的博覽會。
目前,BIE會員國有182國,台灣已不在其內。過去,以台灣名義參加,皆屬中國脈絡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的台灣館。至於,台灣在2010年的台北、2018年的台中,這兩次花博BIE並未認證。
明(2025)年,日本將辦「關西萬博會」,這次的博覽會仍沒有台灣館,只有外貿協會承辦的玉山館(玉山科技株式會社);就算2030年沙烏地阿拉伯舉辦的世博,礙於中共壓力,預期也不會有台灣館。
民間永續會為什麼要倡議舉辦「2025臺灣博覽會」呢?東海大學野鳥社創辦人翟鵬博士曾詳細解說生態思維。人類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每一個人都應有基本的生態常識:
人類活在生態系中,角色是消費者,人類的存活依靠其他生物提供的服務,良好的空氣、水、土壤、食物都來自健康的生態系。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太空船,所有物質都侷限在這艘船內,並在其中反應和循環,人類破壞環境所製造的廢物汙染,都留在我們安身立命的地球上,終將反噬人類。
因為人類是消費者,其存活依靠其他生物服務,在生態系內各種生物形成網狀關係相互依存,每一種生物都在貢獻生態系的穩定,為自身的存活,人類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球上的生態系是地球經過數十億年演化產生的環境系統,人類存活其中要尊重大自然的設計,盡力維護地生態系的完好無損,人類有責任審視任何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爲。
翟鵬認為臺灣這座高山海島,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許多人也形容台灣如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但我們也知道,這隻鵝曾奄奄一息,至今沒有完全脫離險境。
台灣雖然地狹人稠資源又有限,但從農業社會發展至今,已是科技工業發達且富足的先進社會。舉辦臺灣博覽會除展現過去經濟成果,也要讓世界看見臺灣在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努力。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台灣也因破壞環境付出慘痛代價,如何糾錯並彌補和更正,來恢復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顧及經濟增長但不再剝削環境,應是台灣博覽會要展示的主題。
台灣人如何重新認識家園,讓家園適於居住和永續發展,這樣一個地狹人稠又資源貧乏的海島是如何辦到?我想藉由博覽會展示,對台灣和世界都是鼓舞人心的活動。
前立委陳曼麗建議,就趁日本舉辦關西世博會時,搭便車引導國際觀光客延伸到台灣,應可得到立法院不分黨派支持,共同為發展「台灣永續旅遊」努力。
臺灣位於東亞澳候鳥航道的亞太中心,許多賞鳥景點和活動都能成為永續旅遊亮點。例如台南七股濕地的黑面琵鷺在夏季繁殖羽換後,北返前各地鳥友都可以來和黑琵道別。
今年春季的「鷹揚八卦」和大雪山國際賞鳥比賽、五月起有台南水雉園區慶生會和南北丘陵地八色鳥相見歡、帝雉藍腹鷴母子會、澎湖馬祖燕鷗季、嘉義梅山白鷺、關渡國際賞鳥季等,足以構成整年的賞鳥遊。
陳炳煌認為世局詭譎多變,人類文明正面臨多重挑戰,但因為維生體系大崩壞、與熱核戰爭同歸於盡的陰影在地平線上隱約若現,必須及時探索如何共創永續發展的地球村。
臺灣這座高山海島,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皆得天獨厚,永續發展的思維和成果,將會是「2025台灣博覽會」希望傳遞給參與者的感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