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基會(SFI)為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亞資中心),日前邀請資誠國際事務長暨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以亞洲資產管理崛起與臺灣成為亞資中心的機會與挑戰發表專題。
吳偉臺指出,觀察亞洲地區資產與財富管理業發展趨勢,臺灣具備藏富於民、有完整科技生態圈、產官學通力合作三項優勢,只要將金融業進一步定位為國家重點產業來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機會成為亞資中心;他同時並提出臺灣邁向亞資中心的重點發展與領域。
亞洲資產與財富管理業 發展趨勢
吳偉臺指出,受亞洲經濟成長模式改變影響,亞洲資產與財富管理業成長快速。根據PwC 2024全球資產及財富管理報告指出,全球資產管理規模(AUM)將於2028年達到171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5.9%,其中,亞太地區將達到29兆美元。
另根據資誠2025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預估,今年臺灣可投資資產達新臺幣3,000萬元以上的高資產客群人數高達81.6萬人,資產總值達57.69兆元。在金管會政策的積極推動下,臺灣金融業資產管理規模截至今年3月已接近新臺幣34兆元,市場未來成長可期。
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特徵 成功關鍵
吳偉臺觀察,指標性的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通常可歸因於數個基本特徵,例如:具備良好基礎設施、政策穩定、稅制靈活以及擁有優秀人才資源等。不過像紐約、倫敦並非低稅率地區,卻仍吸引國際資金與企業投資,顯示稅制以外的因素也同等重要。
這些資產管理中心除擁有廣泛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更提供投資人在交易過程中所需的便利性與透明度。因此,如何減少法規或租稅上的交易障礙,吸引國內外資金來臺並願意留臺,仰賴跨部會合作解決。
吳偉臺以新加坡、香港與日本為例,指出三地資產管理中心的獨特競爭力。他認為,新加坡和香港以金融業為核心策略產業,應用其國際城市定位、稅務優惠、區域連結性,成功吸引全球資金成就目前的金融樞紐地位;日本儘管有高遺產稅、所得稅挑戰,但創新和科技業有雄厚基礎加上日本國內超額儲蓄的充沛資金,使得日本資產管理市場受到國際資金駐足。
成為亞資中心 臺灣策略發展領域
金管會為建立具臺灣特色的亞資中心,去(2024)年開始推動放寬法規及簡化程序、建置地方資產管理專區、培養國際金融專業人才等策略與成果。吳偉臺提出,未來可聚焦發展的領域,如推動私人銀行、外部資產管理公司;提升家族辦公室專業能力以及推出具吸引國際資金如私募股權基金來臺投資的政策。
在服務高資產客戶方面,如何才能將客戶關係留在臺灣?吳偉臺直指,由國內私人銀行提供臺灣客戶全球金融服務是臺灣目前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關鍵。另外,為擴大家族辦公室商機,金管會今年4月宣布開放國內外投信投顧,在高雄專區設立外部資產管理公司(EAM),勢將為高資產客戶的顧問或管理服務帶來新商機,其中,家族辦公室與EAM的管理制度與監理強度,值得並期待再深入討論。
在私募股權基金方面,吳偉臺指出,有限合夥為國際間私募股權基金常用投資架構,臺灣目前除符合產創條例的國內投資案外,針對有限合夥所得稅的課稅方式原則與一般營利事業相同,他建議臺灣在制度上可參照美、英、港、星等國際主流做法,以「穿透」方式課稅1,不僅可提高有限合夥投資報酬率,也可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投資人,投入臺灣本土私募股權基金市場。
吳偉臺認為,保險、私募股權基金、國家主權基金等法人機構,為資產管理業的核心,其中保險業做為臺灣資金重要來源,如何更有效將資金引導到資產與財富管理業發展,以支援國家經濟與資本市場朝正向循環,也需更多著墨與探討。
升級金融業 三優勢打造亞資中心
從長遠來看,吳偉臺認為,金融業除扮演扶植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角色,若要推動臺灣成為亞資中心,勢必要先將金融業進一步定位為國家發展重點產業,以提升留財引財、聚才引才政策競爭力與吸引力,串起地方、國家及國際級的資產與財富管理生態圈。臺灣具備藏富於民、完整科技生態圈、產官學通力合作三項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機會成為亞資中心。
--
1穿透課稅(pass-through)盛行於美國稅法中的一種重要課稅方式,是指所得發生時,直接對該商業組織的股東或合夥人就其年度應得利潤進行課稅,不對商業組織本身課稅。因為所得在商業組織賺得的年度就已經對合夥人或股東課稅,因此當實際分配盈餘時,就不會再進行課稅。
延伸閱讀
- 資誠打造南方艦隊 跨境引團隊進亞灣
- 以臺灣主場優勢 加速RWA金融佈局
- 延續愛與資產 穩健傳承家族治理優先
- 富豪圈熱話題 解密新加坡家族辦公室
- 內容產業拼突圍 產控助升國際競爭力
- 企業綠色資產重組 M&A&D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