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摩根史坦利認為,歐洲央行激進升息使得抵押貸款利率上升。不過,仔細觀察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歐洲住房價格已經回落。考慮歐洲央行仍在繼續收緊貨幣以及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滯後性,歐洲的房價,可能進一步走軟。因此, 2023 年下半年開始,歐洲央行或許有機會開始降息。
在衡量歐元區升降息的指標,通常依據經濟環境和政策目標,參考全球經濟、貿易和政治變化。常見的指標通膨數據、經濟成長指標、就業市場狀況等,歐元區最新經濟數據GDP為14兆美元。經濟成長率為1%、季成長仍還在負值區,通膨率和失業率分別為5.5與6.5%。
此次全球通膨持續降溫主因是受惠油價下跌,但核心通膨仍頑固維持在高點。從去年烏俄戰爭,烏克蘭在歐洲援助下,導致俄羅斯切斷天然氣產生能源危機,並助長消費者和企業的成本急劇上漲。通膨率的飆升創下紀錄,引發供給和停電的憂慮。
於是緊急從美國和中東國家獲得液化天然氣的替代供應,避免歐洲災難性公用事業停擺。然能源價格已回跌至去年烏俄戰爭之前的水準,但物價仍處飆升的通膨和工資停滯不前。持續的升息讓高利率環境增加房貸和信貸相關帳單成本。
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資料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出人意外的萎縮,第二季度也不樂觀。經濟成長率為-0.5%、季的成長率-0.3%,通膨率和失業率分別為6.4與5.7%。這個歐元區的模範生和救世主,自己已經自顧不遐,如果想控制通膨在2%以下恐怕失業率會再攀升。
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浦在1958年根據英國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了一條表現工資成長率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Phillips Curve):名目工資率的變化率與失業率呈負相關關係,低工資變化率與低失業率不能並存,高工資變化率與高失業率不能並存。
19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梭羅,依據美國總體經濟數據證實了菲利浦曲線,所表示的交替關係在美國同樣存在。並指出可以根據菲利浦曲線,所揭示的這種關係來指導總體經濟政策。通過緊縮或擴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將通貨膨脹和失業控制在社會可接受的水準。
到了60年代末米爾頓·傅利曼和埃德蒙·費爾普斯發表文章適應性預期批評菲利浦曲線,否定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在長期經濟中存在相關性,並認為政府利用菲利浦曲線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進行權衡是危險的。因為有了歷史數據支持,因此費爾普斯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歐洲央行(ECB)升息或降息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利率來穩定通膨和增加經濟成長。其中邊際貸款利率(隔夜貸款利率)是歐洲金融市場的利率基礎,利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市場的所有利率。這包括企業融資、個人借貸利率。
歐元區經濟連續兩季的萎縮後,歐洲已經進入了實質的技術衰退。當經濟活動處於放緩時,歐洲央行會通過降息來刺激經濟活動;通過降息可降低社會融資的成本,讓企業和個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來融資。更在通膨有解後,仍要觀察失業率的增減來映證菲利浦曲線可能性。
歐盟成員多內部問題相對複雜,各國政府財務支出壓力大,降息是增加出口競爭力最好的選擇。現階存款利率調高到4%的高峰值,高於當前的2%的水準。接下來利率決策會議,可望從觀察到預期降息,不會因為預設通膨回到2%的目標而妥協。
人類有貨幣問世以來,通膨問題超越所有統計的認知。近代受凱因斯理論的影響,沿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抵銷短期經濟循環對於人民就業及所得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才有現在的貨幣政策,通膨高升息、通膨低降息?
如歐洲降息對中國部分產業首當其衝,台灣也會間接受到影響。畢竟剛與美國第一大經濟體衝突過後,歐元區是第三大經濟體再因降息導致貨幣貶值,這可能會讓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下降。資金外流轉向歐洲,這對資本市場和投資環境壓力大。果不其然中國考慮所有經濟環境已率先降息因應,恐怕第三季後歐洲央行降息已箭在弦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