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於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此後每年這天就成為國際兒童人權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Rights Day),該公約強調每位兒少都有在健全與友善環境中發展的權利,也是對全球孩子們許下的重要承諾。然而,對於弱勢未成年生育少女來說,她們的發展權受到不少挑戰,值得關注與正視。
未成年小母親 步步大挑戰
家扶基金會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從18日起透過社群媒體推出「她是孩子也是母親」互動貼文,期盼社會大眾能同理未成年生育少女困境;同時公布弱勢未成年生育少女發展權調查。根據家扶初估,有1.58%扶助家庭的女性家長未滿18歲時生育;未滿20歲生育的有4.82%。其中,未滿18歲生育的女性家長中,近70%僅國中以下學歷,半數在生育後1年內進入職場。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指出,未成年生育少女自身面臨生養抉擇難題,還要規劃子女教養與個人生涯發展,對必須負擔起「母親」角色的這些女孩來說,每一步都是挑戰。家扶從接到兒少求助開始,雖能協助緩解若干經濟困境或協助陪伴兒少照顧新生命,但社會大眾如能友善對待這些少女,協助獲得教育、健康、就業等權利,將更助穩步共度挑戰。
母親與學生 身分無法得兼
根據家扶調查,未成年生育少女學歷國中以下者近七成,懷孕至生育後一年內僅有15.3%選擇繼續就學。原本計劃生產後回學校完成學業,卻因需獨自擔起家計與照顧責任,至今都未能重返校園。家扶互動貼文的主角之一,現年30歲、兒子13歲的小南坦言,生完後怎麼還有心讀書,孩子那麼小,怎麼把他一個人放在家裡?

另一位家扶對象少女小曾,懷孕時持續六個月的孕吐不適,體重減少七公斤,不禁擔憂起胎兒與自己的健康,曾休學暫停已在實習的專科學習歷程,懷孕後期復原、復學,順利畢業;向來學習態度積極的恩恩,未成年懷孕時曾休學,她善用工作與育兒外的時間,目前正透過線上學習,想取得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資格。
困於生活 近半育後即就業
家扶的調查同時指出,未成年生育少女中可以獲得原生家庭經濟支持的僅27.6%,生育後選擇就業以支應照護與生活開銷者近半,約佔49.8%,遠高於勞動部去(2023)年全國15-19歲勞動參與率8.99%。
其中,28.6%有情緒心理困擾,44.3%有親職教育需求。接受家扶質性訪談的6名未成年生育少女中,獨自承擔照顧與家計,且普遍感到產後憂鬱、壓力、甚至有孤立感。單親的恩恩,發現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卻因交通不便與工作安排,沒有後援協助孩子接受早療,甚感困擾;曾在生育抉擇面臨困難的元元坦言,身邊年長親人若能提供指導或肯定,可以減少對孩子、對自己的苛責。
從少女成為人母 正向成長
「從角色變成媽媽這個稱呼以後,讓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樣才能讓孩子也變得更好」。懷孕前,元元過著沒有方向與目標的生活,知道懷孕後立刻戒菸、戒酒並戒掉過去不健康的行為;小曾則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經歷過的困難,目前,正為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不斷努力。

家扶基金會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透過社群媒體陸續推出「她是孩子也是母親」互動貼文,內容改編自6名未成年生育少女的真實故事,透過深入了解她們的困境與選擇,期望藉以陪伴目前正面臨同樣處境的未成年生育少女能順利邁向成長之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