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放大10週年 揪團集資加推百井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說,2025年推出井與水模式,成功協助超過 30 家公益文化團隊建立自己的「井」。期許2026 年底前能放大模式成為臺灣百井,讓更多團隊穩健發展、讓需要被支持的人事物獲得更多關注。圖為林大涵說明井與水模式運作一隅。圖 / 翻攝自貝殼放大提供資料

從井與水模式到臺灣百井加速器

貝殼放大邁入10週年,累積參與270 萬次贊助、1,100 件眾籌,集資破 66 億元。前天在台北糖廍文化園區,創辦人林大涵,正式宣布推動下個10年的社會創新計劃「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盼藉眾籌串聯企業、基金會與在地行動者,再啟新里程碑。

林大涵說,十年前他們相信群眾集資是種讓好事被看見的方式。證諸今日不僅單一專案成功,而是更多人願意一起讓產業變好、讓臺灣社會變好。展現臺灣在公益文化領域「資源共創、跨界合作」的集資新貌。

群眾集資 長期穩定支持社會創新

2014 年,貝殼放大成立,從顧問服務起步,逐步打造群眾集資生態圈,「成為臺灣社會共好的關鍵工具」。旗下挖貝(WaBay)群眾集資平台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的責信;位於大稻埕街區的「貝殼好室」則是群眾集資的實體展售空間,協助集資產品走入大眾生活。

2025 年,貝殼放大首度提出「井與水模式」,以群眾集資為核心機制,串聯願意投入 ESG 的企業與基金會作為「資源方」,將原本一次性的行銷或 ESG 預算轉為能長期運作的公益支持系統。透過眾籌案的行銷推廣,使原本單一筆的投入得以被群眾定期定額的力量放大數倍,回饋給公益、文化與社會創新者,成為長期穩定運作的能量。

4方協同 擴大公益文化支持規模

貝殼放大的井與水模式由4個關鍵角色共同運作。企業與基金會「出資」,啟動專案與推廣內容;貝殼放大「造井」,負責策略設計與執行,將一次性預算轉為長期定期定額機制;群眾透過定期定額「儲水」,持續蓄積支持的動能,使提案方成為「取水」者,可以獲得穩定財源全心投入服務與社會行動,非疲於奔命籌措資金。

這次倡議的臺灣百井公益文化加速器計劃,以井與水模式為基礎,擴大公益文化支持規模。結合企業與基金會公益預算,導入貝殼放大在專案策略、資源媒合、數位募資與大眾溝通上的專業,協助更多在地團隊建立可長期運作的支持系統,形成跨域、永續的公益文化網絡。

林大涵表示,2025年推出的井與水模式,已協助超過 30 家公益文化團隊建立自己的「井」。期許2026 年底前,能放大模式成臺灣百井,讓更多團隊穩健發展、讓需要被支持的人事物,獲得更多關注。他強調,群眾集資不再只是捐款,而是一種文化行動,期待更多人能一起參與、一起支持、一起推動改變! 

建立信任模式創新 放大出資可能

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董事長顏漏有致詞時說,台灣社會最珍貴但同時也最缺乏的就是信任。當把信任建立起來,再透過群眾力量,就能讓許多有價值的夢想被看見、被實現;磊山保險經紀人董事長李佳蓉說,看到貝殼放大推出井與水模式這個有價值、能真正改變現況的計畫時,非常開心,她期待磊山藉此能讓更多公益團體獲得持穩的支持。

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公關長潘守珮指出,該基金會第3屆募款達人活動原本預算 240 萬、募款目標 1,800 萬,交給貝殼放大最終做到 2,300 萬。成果讓我們更相信井與水模式確實是個能成功、長久的公益模式,明年會繼續與貝殼放大合作。

提案募資專業分工 專注本業雙贏

4位貝殼放大提案方夥伴,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與成功故事。身體智慧與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表示,與貝殼放大合作推案4次,集資金額共5千萬;好好星球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表示,投入公益就像做急救,井與水模式減少組織為資金挖東牆補西牆的忙亂,團隊可以專注核心業務,才能真正幫到人。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穎儀指出, 2018 年透過群眾集資支持成立齊柏林空間,展示珍貴照片與影片,延續用數位典藏記錄台灣的初心;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說,自創立即與貝殼放大長期合作,讓他們不用為資金問題煩惱。相信將募款工作交給貝殼放大,更可專心投入本業推廣。

放大影響 推動臺灣社會正向改變

林大涵表示,貝殼放大除將持續深化井與水模式,也積極拓展為「臺灣百井」,將企業、基金會、群眾與在地團隊緊密連結,形成可持續運作的公益文化生態系。林大涵指出,貝殼放大的下個10年,不只要完成一個又一個專案,而是透過長期、穩定的支持,成為推動臺灣社會正向改變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