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共探智慧電網韌性 助攻AI新商機

智慧電網×韌性未來:AI驅動產業契機研討。圖左起為加雲聯網創新資安長劉俊瑋、工研院電網策略室主任李俊耀、工研院綠能所長劉志文、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台電副總陳銘樹、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台達電處長柯佾寬、工研院資通所組長邱碧貞。圖 / 工研院提供

完善智慧能源電網韌性 不可或缺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4年我國發電、輸電及配電機械業產值達1,195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市場前景可期。不過,隨AI加速百工百業轉型,同時也帶動用電需求增長。為穩定支撐產業用電,開啟新興商機,建立完善的智慧能源與電網韌性不可或缺。

為促進產業交流與技術創新,工研院昨(29)日研討智慧電網與韌性未來,共探AI驅動的產業契機,與台電、台達電、加雲聯網等專家,探討如何強化電網韌性技術與商機,在天災中透過緊急電力供應,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與安全。

智慧電網創新 強化國家電力韌性

工研院綠能所長劉志文表示,運用虛實整合推動多項關鍵技術並有具體成果,如聚合多元資源虛擬電廠(VPP)技術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儲能與節能等多元電力資源,以「螞蟻雄兵」形式協助供電穩定,已導入連鎖商場、學校等場域,並參與台電輔助服務市場。

在國際合作方面,工研院與日本大廠推動百萬瓦級功率轉換系統(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CS)的驗證與應用,將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轉換並穩定輸出,確保電網運行安全與效率。劉志文強調,面對電力產業轉變浪潮,工研院將持續與各界夥伴,推動智慧電網創新應用,強化國家電力韌性。

導入整合資源規劃 增韌性活調度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電力是AI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石,面對整體電力系統挑戰,應從國家永續發展的高度,通盤考量所有電力資源,並導入「整合資源規劃」(IRP)制度,納入電力供給與需求兩端資源,以長期線性規劃建立最佳電力組合,有效增強電網韌性與調度靈活度。

劉文雄指出,提升電網韌性不只是政府與電力公司的責任,民眾、業者同樣也能透過提升能效、使用高效電器等方式參與,例如2022年美國加州一度瀕臨分區輪流停電,在當地政府緊急通知居民減少不必要用電後,全民努力1小時用電就降100萬瓩,成功度過停電危機。

強化韌性三主軸 三階段推智慧網 

台電副總陳銘樹表示,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總經費達5,645億元,從「分散、強固、防衛」三大主軸,以全面韌性觀點,朝區域韌性與全國融通雙軌並進,利用再生能源與儲能就近供電,同時加強既有電網設備,提升電網韌性與穩定性。

在智慧電網部分,台電則從佈建基礎建設、實務運作、有效整合並廣泛應用等三階段推行智慧電網發展,包括建置電力交易平台、儲能系統、智慧電表、資通訊系統等,陳銘樹說,截至9月底AMI智慧電表已布建近400萬具並逐步增長中。

配電網全面自動化 電能無縫接軌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在專題中指出,台電持續從颱風搶修中累積經驗,並不斷精進資源整合調度與強化配電網韌性。同時,積極將傳統配電網逐步進化到全面自動化,並建構全新智慧化管理系統,以應天災與綠能增長的需求。

台達電處長柯佾寬博士說,電力轉換器從電流源、電壓源發展至虛擬同步機技術,包含虛擬慣量、虛擬阻尼,結合儲能與再生能源應用,實現電能無縫接軌;透過即時虛擬慣量量測系統技術,呈現精準虛擬慣量可視化性能,同時,開發線上阻抗估測技術與混合式微電網群,有助邁向新一代智慧電網,強化電網韌性與供電效益提升。

智慧電網 通訊協定資安韌性並重 

加雲聯網創新資安長劉俊瑋指出,智慧電網的發展已進入通訊協定與資安韌性並重的新階段。透過導入IEC 61850與IEC 62443標準,從2-4系統整合要求,落實到3-3等級防護,加雲正協助台電建構具高可靠性與防禦深度的次世代電力自動化架構,以推動電網邁向智慧化與永續化。

工研院資通所組長邱碧貞表示,為提升應變力建構災時通訊網路時,可以結合低軌衛星、5G專網與臨時小基站以形成多層次備援系統;透過無人機中繼與車載基地台,就可迅速恢復關鍵連線。也可導入AI技術,推動6G與非地面網路融合,強化國家防災韌性。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