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極端氣候頻傳,每一筆氣象數據都攸關並影響民眾生活與產業布局。國家太空中心(TASA)昨(28)日宣布,獵風者(Triton)風速資料正式升級至2.0版,不僅低風速準確度提升,並首度納入高風速數據,大幅擴展氣象資料的應用範圍。
獵風者由TASA研發,為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自2023年入軌後,去年5月開始提供風速產品,目前已成為預測颱風生成的重要利器。如今,獵風者再傳重大突破,更精準的低風速產品顯著降低誤差,首度納入的高風速資料,氣象預報更精準,成為科學研究豐富資料來源,即起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
TASA指出,獵風者上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能透過接收導航衛星訊號在海面反射後的變化,偵測出海面的粗糙度,進而反演海面風速。這項技術和福衛七號主打的無線電掩星(GNSS-RO)不同但兩相互補應用,可更全面補足並提升大氣與海洋觀測能力。
目前,獵風者可產製約7,000至8,000筆海面風速產品,為國內外氣象預報、學術研究、甚至保險與航運產業,提供堅實數據基礎。獵風者的進化,不僅帶動台灣氣象科研邁向國際舞台,也為氣候變遷下的全球風險管理,開創更精準的預測與產業價值。
其中,升級2.0版後,獵風者0~20公尺/秒的低風速產品誤差值由原本2.65降至2.25公尺/秒;資料範圍擴展為0~40公尺/秒,首次可精準掌握颱風來襲時高風速帶的變化。
獵風者衛星計畫室主持人林辰宗指出,由於累積長期的觀測資料,在建立地球物理模式函數(GMF)時,可根據更多參數進行分類,得到較佳結果。以8月13日侵襲的楊柳颱風為例,台灣時間2025年8月13日接近11點的觀測資料顯示,獵風者2.0即時提供的超過30公尺/秒風速觀測,結果與氣象署觀測資料高度吻合。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從已退役的福衛三號、服役中的福衛七號再到獵風者,臺灣已建立完整的GNSS-RO/R觀測鏈,成為全球少數具備「太空氣象自主觀測」實力的國家。同時,與國際合作也有新亮點。
美國大氣與海洋總署(NOAA)延續與台灣合作,無償開放阿拉斯加地面站供獵風者資料下載,協助降低營運成本、提升資料即時性;未來並將評估納入獵風者風速資料至美國氣象預報系統,持續深化臺美太空與氣象產業的技術交流。
GNSS-RO與GNSS-R的觀測資料,可提供天氣預報及大氣、太空天氣、海氣交互作用等科學研究重要的資料來源。展望未來,TASA研製中的GNSS-RO/R氣象酬載正規劃裝在將來的各2顆福衛八號、九號衛星,以打造更密集的觀測網絡,持續推進科學創新與產業再升級。
延伸閱讀
- 獵風者資料上架 強降雨預報更準確
- 獵風者衛星 TASA : 6月加入颱風預報
- 衛星酬載影像防災 TASA啟動跨國合作
- TASA旺來衛星發射 低軌驗測光學新技
- 太空事務青年人才選訓 楊曜鴻等出線
- 2024 TASTI 美日太空名人將相偕抵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