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A啟動標準驗證 中光電首獲標章

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21日發表多項自主移動機器人規範推動成果。中光電智能物流開發的MR12AP前移式無人堆高機成為今年首項通過測試、取得標章的AMR產品,圖為標章授證。圖右起為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推動召集人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中光電智能物流資深處長謝宜達。圖 / 工研院提供

聯盟發表推動成果 市場前景可期

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AMRA)昨(21)日發表多項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MR)推動成果,包括新增機器人在多樓層運作的標準通訊規範,讓有導入需求的業者有規可循規、打造高性能與安全的驗證實驗室,強化臺灣AMR的產業競爭力。

AMRA推動召集人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指出,AI結合機器人的技術與應用,目前已逐步進入人類日常生活,未來並可望將成為智慧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全球市場潛力與前景可期。

定標準建實驗室 通供需任督二脈

自主移動機器人能自主感知、決策並移動,隨全球製造業數位轉型升級,目前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推手,從自動化倉儲到智慧醫療,正重塑台灣產業結構。根據Research & Markets預估,2030年全球AMR市場規模將達95.6億美元,龐大商機吸引各國玩家投入。然而, AMR要真正落地,相關產業面臨的不僅是技術創新,還要有完善標準規範與第三方驗證體系做後盾。

工研院看準商機揪團產學研各界打造AMR新規格,助攻產業從技術規範到應用落地展開全方位布局。工研院說,這正是為什麼要與產學各界合推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AMRA)的原因。因為唯有聯盟制定新標準、打造測試實驗室,才能打通AMR產業供需的任督二脈,搶進國際市場。

發佈新標準 從供給端立通用規範

臺灣想在全球機器人產業搶占一席之地,不能單純定位為傳統技術輸出者,必須供需兩端並重,一方面供給端要持續精進創新技術,完善上中下游供應鏈;在需求端方面,也要建構出不同領域的應用環境,確保技術能驗證落地。

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發表多項自主移動機器人推動成果,以強化臺灣AMR產業競爭力。圖左起為工研院資通所經理王子夏、德凱宜特技術經理張堯凱、博鈞科技總經理葉煥昌、中光電智能物流資深處長謝宜達、工研院副院長暨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推動召集人胡竹生、機械所組長游鴻修、中分院專案副組長柯文清、翱翔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竣貿、精機中心研究員陳偉民。圖 / 工研院提供

AMRA表示,該聯盟從供給端建立產業通用規範做基礎,發佈新版標準《AMRA-271》,其中,納入移動機器人與電梯間的標準化通訊協定,解決AMR在多樓層建築中運作所面臨的整合挑戰,以促進在醫療院所、物流中心與商用大樓等多元場域能快速落地。

產品標章測試開跑 提升整體水準

在產品標章方面,聯盟推動AMR產品要符合《AMRA-201》標準;其中,中光電智能物流開發的前移式無人堆高機(Reach Truck)MR12AP,成為今年AMR領域首項通過測試取得標章的產品。

AMRA表示,期盼未來有更多業者的產品取得標章,共同提升產業整體水準。另在AMR產品測試方面,工研院、精機中心(PMC)與德凱宜特正持續投入資源,建置性能與安全測試實驗室,強化AMR第三方測試服務量能。

供需皆有所本 全球部署搶進商機

工研院表示,在考量國際AMR產業發展趨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時,在智慧生活應用領域,特別納入無人機、無人車、自主移動機器人的應用與開發。未來,也將持續和聯盟與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共同開發AMR使用者指引,使工廠、倉儲等需求端業者,在導入解決方案與操作時有所本,助攻產業加速產品部署搶進全球商機。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