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AI機器人落地 攻醫療製造新藍海

TAIROS 2025技術司科研主題館展出工研院、精機中心等法人機構研發成果。11項跨域創新成果,聚焦AI與智慧機器人應用,掌握新一波智慧醫療與製造轉型契機。圖為工研院開發的數位孿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整合虛實模擬、遠距調機與12軸協同控制系統,焊接精度提升至2毫米,還能客製模擬建廠流程,現用於中鋼機械貨輪段焊接。圖 / 技術司提供

智慧醫療製造轉型 11項跨域創新

在AI技術驅動下,臺灣智慧機器人力拼全面落地,在今年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 2025),技術司科研主題館在8/23日前,在南港展覽館1館4樓L204,展出工研院、精機中心等法人機構研發成果。11項跨域創新成果聚焦AI與智慧機器人應用,掌握新一波智慧醫療與製造轉型契機。

其中,技術落地結合中鋼、臺大醫院與彰基打造3大應用亮點,包括全臺首創AI內視鏡機器人可以提升檢查效率與安全性、醫療運送與器械整備機器人助力減輕醫護庶務20%、超高精度數位雙生焊接機器人讓焊接效率倍增、成本減半。

技術司簡任技正鄒宗勳指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製造業升級,產業由製造邁向智造。該司布局智慧機器人與AI核心技術以提升國產化技術能量與跨域系統整合,推動產業應用技術落地、鼓勵成立新創,近6年國內外專利累積70件、超過300件技轉與產業服務,帶動企業投資與衍生產值近120億元。

智慧醫療 打造醫護兩大最佳拍檔

科研主題館中,有關智慧醫療應用有兩大突破,首創AI醫療內視鏡機器人,已在臺大醫院臨床驗證中,無需體外穿刺大幅降低併發症;醫師也不用穿厚重鉛衣就可進行遠端內視鏡操控,執行肺部檢查,避免X光暴露與交叉感染。

由工研院研發、全臺首創的「醫療內視鏡機器人」,無需體外穿刺大幅降低併發症,讓醫師不需穿厚重鉛衣即可遠端操控內視鏡執行肺部檢查,避免X光暴露與交叉感染。圖 / 技術司提供

這項技術同時具備全向擺動、自動導航及氣道辨識,靈活操控無死角,可以精準定位病灶觀察與採樣,目前,本技術已經通過細胞毒性、電性安全測試。正與臺大醫院合作驗證,未來將用於胸腔、腸胃、泌尿等內視鏡科別。

另針對醫療現場人力吃緊問題,工研院智慧運載機器人與彰基合作推動醫療物品運載自動化,解決4成以上非護理專業工作痛點,提升醫療品質與人力配置彈性;另有醫護庶務機器人系統解方,整合17軸雙臂協作與自主導航雙臂機器人,協助手術器械整備分擔大量非護理專業庶務工作。

智慧製造 助攻船體精密工業升級

在智慧製造成果方面,科研館展出助攻船體、精密工業升級的技術創新與落地應用新解方。其中,導入中鋼機械貨輪段焊接工作的AI巨型焊接機器人,精度提升至2mm、效能增加50%,面對要求高技術門檻的大型船體焊接,工研院開發出數位孿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系統具備虛實整合遠距調控與12軸協同控制,焊接精度達2毫米,還能客製模擬建廠流程,降低一半人力、提升一半效率。

另已在臺中精科完成驗證的工研院工件檢測資料模擬與合成技術,可大幅降低人工檢測所需工時,創造額外產值;整合高擬真虛實融合平台、生成式AI品質檢測系統,能精準辨識金屬表面瑕疵,在虛擬環境中建立如機器手臂、視覺與光源模組等量測系統,因為檢測模型上線前就可預訓,測試時間少一半。

PMC開發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可動態偵測人體關節與機械手臂的位置與動作意向,取代傳統固定式安全區間調控,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停機與減速,即時監控保護且避免通訊異常引發設備碰撞。已與銓麥合作導入食品焊接設備。圖左二起為精機中心代總經理李建勲、銓麥企業副總黃朝慶、技術司簡任技正鄒宗勳。圖 / 技術司提供

最後,精機中心(PMC)開發的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是展出壓軸推薦,這項技術可動態偵測人體關節、機械手臂位置與動向,取代傳統固定式安全區間調控,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停機與減速。

尤其,人員可在另一工作站同時進行機具組裝與上下料;實現即時監控保護,避免通訊異常所引發的設備碰撞等問題。目前,已與銓麥合作導入食品焊接設備,實測提升產能20%,減少生產成本15%。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