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投資創未來 資誠併購白皮書指路

2025亞洲生技大會開幕合影。PwC澳洲健康醫療與生技產業負責人Nick Meadows(右1)、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左8)、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右10)、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右9)。圖 / 資誠提供

掌握生技三議題 鏈結全球創未來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昨(23)日開幕到將一連舉行5天,今年大會以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為題,聚焦CDMO、醫藥醫材、細胞治療三大議題。

資誠生醫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黃珮娟表示,資誠長年研究生醫產業相關議題,今年在生醫大會將以「鏈結全球,併啟新猷」為題,發布年度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深入剖析全球與台灣生技產業在轉型關鍵期的策略布局、併購趨勢,開創大未來。

價值動能重組 新技術帶來新商模

PwC澳洲管顧健康醫療與生技產業負責人Nick Meadows指出,根據PwC《價值動能》(Value in Motion) 報告,未來10年各產業將重新配置成9個新領域(Domains),隨著科技與人口結構改變傳統產業正逐步重組,未來市場將圍繞在功能需求而非傳統產業別。以醫療照護(Healthcare)領域為例,將融合健康、零售、科技服務等多元產業,形成新價值鏈。

Meadows指出,數據互通性、數位健康工具、價值導向的給付模式與跨領域的合作將是基因檢測的成功關鍵且能延伸並促進未來精準醫療的成功。若能夠整合基因體、蛋白質體、代謝體等資料,結合 AI 與生物資訊分析,未來可望實現一次檢測多疾病與高準確度預測疾病,推動個人化醫療邁向新境界。

Meadows認為,將基因檢測導入醫療照護是個人化醫療和增進療效的重點。同時,因為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消費者對預防醫療與便利性需求提升、穿戴裝置與AI診斷技術普及等驅動因素,將使照護成為具成長潛力的領域。其中,個人化、預防性以及在地化等照護模式興起,新的商模也將隨之而來。

全球瘋基因體研究 市場准入策略

自2003年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DNA定序成本降至每基因組僅600美元。基因檢測市場預計2030 年達330億美元,年均成長率16.85%。基因定序將邁向常規臨床檢測,目前篩檢預防、診斷、治療是基因檢測三大應用,全球各地正積極推動基因體研究與臨床整合。

其中,英國透過Biobank、Genomics England 與Our Future Health等計畫,累積50萬筆以上的全基因體資料,建立多基因體學與臨床資料整合平台,促進疾病預測與治療創新;澳洲的急診基因體計畫也為重症嬰兒提供快速基因定序,診斷率達54%,時間縮至3天內,成功導入常規醫療服務中。

不過,Meadows也指出,儘管市場潛力巨大,基因檢測技術落地所面臨的多項挑戰,包括資料標準化不足、儲存與安全問題、缺乏合適健保給付模式以及專才短缺、法規與倫理等議題。他並提出價值優化者、產品組合管理者、策略夥伴、檢測領導者4大策略協助企業產品市場准入,制定永續競爭策略。

編新藥預算 隨精準醫療滾動成長

資誠生醫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林冠宏,從數據驅動臨床價值加速癌症治療以實踐健康台灣願景的視角,提出癌症政策治療願景與現況分析。他建議,少見與難治型癌別,因新科技研發較少且進展相對緩慢應有健康政策支持,並優先投入醫療資源,以正視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實現醫藥平權。

林冠宏指出,為確保健康投資的永續性,醫療支出是對國民健康的投資,截至2023年,經常性醫療支出GDP佔比已達7.3%,相較OECD平均的8.8%,猶有提升空間。癌症精準檢測將產生更多新藥給付需求,故新藥預算編列與給付範圍應隨精準醫療滾動式成長。做法上可參考英國癌症新藥基金(CDF)模式,提供具治療潛力但療效不確定的藥品給付財源。

國際生醫合作 大而美法案利設廠

在臺美中小企業生技產業醫療合作論壇,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指出因應近日立法的美國大而美法案的策略與稅務議題。他表示,大而美法案涉及重大稅改,增加邊境安全與國防支出,同時削減部分醫療補助和其他大型聯邦計畫的支出。

蘇宥人建議,大而美法案提供多項稅務優惠,對擬赴美設廠、研發或擴大既有美國製造基地的台灣生技企業有利,可以盡早諮詢專業稅務顧問,評估自身是否符合申報門檻、揭露義務與潛在稅負影響,及早部署資料整合、稅額試算與合規規劃。

提升產品市場符合度 訂行動藍圖

資誠會計師蔡怡歆針對新創企業赴美的主要挑戰與關稅因應指出,新創企業在拓展全球市場時通常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文化與市場的差異,因此,提升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對拓展國際業務至關重要。

其次是國際法規和政策要求。蔡怡歆認為,生醫產業短期受關稅影響的可能性較其他產業小,但她建議赴美台商應實時審視美國進口依賴度與供應商合約價格條款,盡早規劃出短中長期的行動藍圖,過程中可透過熟悉在地法規及跨境交易專家,調整供應鏈配置與價格制定策略,以減低市場准入難度。

全球併購動能趨緩 中型交易當道

資誠與普華國際財顧發布的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是大會重頭戲,普華國際財顧執行董事翁麗俐指出,2024年全球生醫產業併購活動明顯降溫,交易件數與金額雙雙下滑, 2025年在高利率、藥價改革與供應鏈重組等多重壓力下,市場氛圍趨於保守。

然因專利到期與研發缺口,促使企業透過中型規模併購或策略聯盟,補強產品線並維持成長動能。翁麗俐強調,台灣生醫產業正處於機會與挑戰並存的關鍵時刻,在川普2.0時代應掌握法規趨勢,靈活運用策略投資與併購,以加速全球布局搶得先機。

台灣生醫多角化首選 併購五焦點

資誠所長徐聖忠日前在數位健康產業發展關鍵趨勢論壇中指出,少子化與醫療資源有限下,透過數位工具可望推動生醫產業邁向突破性發展。普華國際財顧董事長劉博文指出,隨政府政策支持、國際市場需求升溫及本土企業積極佈局,製藥、醫材與數位健康等領域,展現強勁投資吸引力。

根據台灣生醫併購白皮書調查,指出五大併購焦點。首先,國內生醫業者積極拓展美國與東南亞等市場,透過收購藥證、製造基地與通路資源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製藥集團,因應區域化製造趨勢提前部署;其次,專業分工風潮延續,業者廣泛布局生醫委託開發與製造(CDMO)領域。

第三,高端醫材成私募基金新興投資焦點,台灣生醫產業在全球併購版圖中,成為關鍵角色;第四,上下游整合,透過併購填補尚未開發的通路領域,同時整合製造供應鏈,孕育小金雞。第五,全球走向大健康時代,各行業積極跨入生醫產業推動集團多角化,其中,科技大廠持續擴展醫療通路、布局精準醫療展現跨業整合實力。

在台研發美生產 增競爭力減風險

展望未來,台灣生醫業者將加速全球布局,聚焦美、日、歐與東南亞市場,打造涵蓋藥品、醫材與數位健康的多元供應鏈。透過「在台研發、赴美生產」的策略,結合CDMO專長與併購工具,分散風險並強化競爭力。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