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研院國儀中心與鼎極科技,開發出專為碳化矽晶圓量產需求設計的雷射研磨技術,成功提升碳化矽晶圓研磨速率與品質,顯著降低製程成本與材料損耗。為因應電動車、5G與低軌衛星等高效能電力電子元件日益增長需求,雙方合作開發紅外線奈秒級雷射關鍵技術,用到碳化矽(SiC)晶圓研磨製程。
這項突破性成果,不但成功提升碳化矽晶圓研磨速率與品質,降低製程成本與材料損耗,同時可以有效回應產業界對高效率、低損耗製程的迫切需求,為國產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元件量產鋪路,拓展未來電動車、再生能源、資通訊設備等民生應用領域的發展潛力。
雷射研磨 碳化矽晶圓量產不卡關
國儀中心指出,碳化矽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中極具潛力的一員,具備高電壓耐受性、高熱導電性與高化學穩定性等優異特性,已取代矽晶圓成為車用電源與驅動系統、太陽能光電變流器、充電樁與工控設備核心元件的首選材料。
不過,以碳化矽製作晶圓時,經常在「研磨」上遭遇困境,主要因為碳化矽硬度太高,以傳統研磨方式進行加工時,在效率、品質與良率都存在瓶頸,研磨時不僅耗時、耗材且因屬機械性加工會在晶圓表面造成損傷,甚至導致整片晶圓破裂,不但嚴重影響良率且大幅提升製造成本。

國儀中心為解決這項難題,將精密光學與先進雷射的科研技術,成功導入紅外線奈秒級雷射系統,成功開發出專為碳化矽晶圓量產需求設計的雷射研磨技術,可讓每片晶圓的研磨時間從3小時縮短為2小時,不會造成晶圓損傷;晶圓破片率也可自5%降至1%,大幅提高產品良率。
新技術 高硬材非接觸加工大突破
同時,也可減少研磨造成的晶圓損耗,明顯減少採用傳統研磨所需的鑽石砂輪、水、油等耗材與機台清洗等維護成本,其中,裸晶圓的研磨耗材成本可自原來的23美元驟降至0.1美元,並能避免機械研磨使用的鑽石顆粒,受到主要出產地中國的箝制。

此外,這項研磨技術還有另一項優點,就是可以將碳化矽晶圓的硬度,由原本約3000 HV降至60 HV1,顯著降低後續加工的時間和成本。國儀中心強調,當前業界仍普遍視碳化矽晶圓的後段製程是量產時的瓶頸,這次該中心開發出的雷射研磨技術,正式在高硬度材料的非接觸加工領域成功做出重大突破。
功率半導體產業鏈 補上關鍵一環
這項技術目前已由鼎極科技落地轉譯,成為推動碳化矽材料量產的核心推手,為我國自主發展功率半導體製程提供實質支援,也為國內功率半導體產業鏈,補上關鍵一環。鼎極目前已與美國晶片製造商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 Corp.)捷克廠合作,將機台推廣到歐洲。
國儀中心表示,日後也將與鼎極科技持續合作,將技術商品化並擴展至8吋碳化矽晶圓與多層異質結構元件的應用;同時,有機會應用到其他高硬度材料的精密加工上,例如氮化鎵、陶瓷基板與先進封裝材料,後市潛力無窮。
--
1硬度被定義為「固體材料抗拒永久形變的能力」,其中,維氏硬度的單位為HV。目前,自然界中最硬的金剛石,硬度約10,000 HV;碳化矽約3,000 HV;矽則約為1,000 HV。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