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研院發布2018年相關研究報告成果展示,台灣具9.2GW海洋能電廠設置潛力,其中,單就波浪發電潛力即達2.4GW,容量因素約28%,與台灣陸域風電容量因素相當。看見台灣能源自主與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性,聯達行宣布與瑞典商Eco Wave Power(以色列岸際型波浪能技術公司,NASDAQ:WAVE)合作,引進波浪能技術到台灣、創立「以科國際海洋能源」執行波浪能發電計畫,並由聯達行董事長黃齊元出任董事長。
在分工上,以科國際有鑑於母公司聯達行有台灣海事專業知識與領導地位,將專責開發台灣潛力場址、取得各項政府許可與證照、為此計畫提供啟動資金、管理專案建置、運營與維護。Eco Wave Power則協助研究與評估專案可行性,提供發電設備與知識並進行故障排除。預計2年內完成電廠建置並開始運營,初估未來除生產綠色能源,還有望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包括製造、運輸、建築與工程領域的就業機會。
董事長黃齊元相信,台灣擁有1,566公里海岸線,波浪能作為再生能源有巨大潛力,將利用在台灣的網絡與專業知識,創造台灣波浪能發電新紀元。黃齊元強調,這不僅將推動台灣再生能源領域的進步,也有助建立在全球永續發展這方面的領導地位。
以科國際總經理吳昱廷說,團隊具備太陽光電、陸域與離岸風電等領域成功經驗,在台灣開發超過300MW商轉中的再生能源電廠。吳昱廷進一步指出,依民國111年發布的再生能源躉售費率,海洋能每度電7.32元,利用海洋資源產生再生能源的方式有溫差、波浪、潮流、潮汐,意味海洋能發電具經濟規模。
目前,以科國際正著手台灣含離島83個設置地點的數據收集,日前並已與權責機關協商設置地點。第一階段將於台灣西部設置示範場域,預計100KW發電機組進行測試與驗證;台灣東部場域,也著手進行1MW機組的設置規劃。以科團隊表示,第一階段設置目標20MW,後續階段將推升至400MW以上的電廠建置量。

聯達行成立於1959年3月,擁有60年以上經驗,創立初始即致力資源整合,藉引進歐美先進工具機與整廠設備,協助國內廠商建立工業化生產製造。1980年起即與世界知名品牌MAN、MTU、Alstom等合作,客戶遍布各公民營機構;1994年在蘇澳設立柴油機維修廠。目前,積極與國內外海事業者合作,提供產品在地化服務、跨足離岸風電海事工程業務、整合海事業人才與資源。
瑞典商Eco Wave Power擁有多年岸際型波浪能技術經驗,開發多項具成本效益的專利技術,可以將海洋與波浪轉為綠色能源。該公司刻正於以色列完成各項併網建設專案,該專案由以色列能源部共同投資,以色列能源部視Eco Wave Power為波浪能「先驅者技術」提供者,創新的波浪能轉化技術在全球多地運營,達到最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