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電力晶片 林瑞陽:晶泰躋身全球

太空電力晶片 林瑞陽:晶泰躋身全球
晶泰國際董事長林瑞陽指出,目前太空電力晶片市場由美國波音與德國Azur兩家公司獨大,晶泰今年量產後,明後年可望後來居上躋身全球前三大供應商。圖 / 晶泰國際提供

人類朝太空探索的腳步不停,帶動全新的太空產業發展,太空經濟無可限量。尤其憑藉在半導體產業打下的優勢,台灣有機會在太空電力晶片市場再度佔有一席之地。

晶泰國際董事長林瑞陽表示,目前太空電力晶片市場由美國波音與德國Azur兩家公司獨大,晶泰後來居上可望躋身全球前三大。林瑞陽表示,目前歐美先進國家持續發射衛星,對供應飛行動力的太空晶片需求,一年高達2,000萬片,但市場供給量卻只有800萬片,供需嚴重失衡,正是晶泰切入市場的好時機。

晶泰2010年成立以來,度過漫長研發期,今年將迎來營運轉捩點,全速進入量產。林瑞陽表示,晶泰成功開發太空電力晶片,市場主要應用為低軌衛星與長滯型無人機,已陸續送樣給關鍵客戶驗證,配合澳洲客戶,今年產品將升空,進一步取得太空認證。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完備,提供絕佳的發展利基,晶泰自行設計線路,部份委外代工,取得優勢成本,採用4與6吋鍺基板,經磊晶、黃光製程與封測等精密半導體製造,製成太空晶片,採用滲透策略以低於市場行情3成左右的價格快速切入市場。

林瑞陽初期規畫年產能10萬片,往後再逐步提升。晶泰目標第一階段100萬片,屆時營收將上看3億美元;由於毛利高只要達1萬片規模即開始獲利。晶泰登記股本6億,實收資本額6,000萬,「目前並不愁客戶與訂單,但眼前必須展開增資,以實現擴大量產計畫」。

身為台灣太空產業的先驅,林瑞陽早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博士後,很長時間留在美國大學任教,也曾應聘在台大與中央大學擔任講座教授;2010年創立晶泰後,當年10月就生產出台灣第一支4吋鍺晶棒;2015年12月成功減薄鍺基晶圓至100微米。此後,技術不斷精進,2017年完成無人機電力晶片開發與測試,今年起進入商業化應用。

林瑞陽強調,太空電力晶片是發展太空產業的戰略資源,目前晶泰太空電力晶片的轉換效率30%,安裝在飛行器翅膀上,須搭配鋰鐵磷電池。希望獲得政府進一步關注並使國發基金成為晶泰股東。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