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 拼安全永續共榮

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發布儀式由副總統蕭美琴、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運動部長李洋、海軍首位一級艦女艦長黃淑卿、全國模範漁民李美金、臺灣首位女性引水人黃昭玲、身障運動推動者執行長陳國嘉、鯨豚救援專家王建平教授,與不落蒂聯盟青年代表吳昊翰、黃陳希等共同啟動,象徵全民攜手邁向韌性海洋。圖右起為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副總統蕭美琴、與李洋部長共同發布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一隅。圖 / 海委會提供

全球海洋參與 展現責任價值承諾 

海委會今(25)日發布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這部由海洋相關部會歷經年餘研商完成的藍圖,以韌性為核心,提出海洋安全、永續、共榮三大政策目標,以引領臺灣邁向高韌性海洋國家。副總統蕭美琴呼籲,為實現2025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政策,近期將審議的國土安全韌性特別預算,內有海委會迫切需求的預算,期盼朝野支持通過,為臺灣長遠的安全與發展共同努力。

蕭美琴致詞時同時強調,海洋政策非海委會一個部會的責任,其他相關部會與民間夥伴也都是國家海洋政策的一份子,希望跨部會攜手合作,將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的理念,落實在每個具體行動中,讓臺灣在全球海洋參與中展現責任、價值與承諾。

投入千億177亮點 實質貢獻臺灣

海委會表示,選在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10週年的今天,又是BBNJ協定即將在2026年生效前的關鍵時刻,公布2025新版白皮書,正凸顯臺灣善盡全球民主社群與海洋國家關鍵一員的責任。

自2020年以來,政府投入超過1000億元,推動177項重點工作,成果為臺灣帶來實質貢獻,如新建95艘海巡艦艇、達成違法抽砂船清零目標、修正或通過海洋污染防治法、海洋保育法與海洋產業發展條例。其中,藍色產業的產值達到1.2兆,占GDP 5.4%,提供超過百萬人就業機會。

面臨願景與資源落差 4重大挑戰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調,過去一直面臨願景與資源的落差、跨部會協調的挑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角力與地緣政治壓力等4項重大挑戰。

在願景與資源落差方面,如深海探測、海洋能源、智慧監控所需經費與人才投入,均遠超過現有投入,有待更多支持;跨部會協調的挑戰,主要在於海洋事務治理,橫跨漁業、交通、環保、國防等機關,必須強化統籌平台才能邁向跨部會協作。

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角力方面,離岸風電與漁業、觀光與生態保護等不同產業、利益間的競合,有賴更具高度的調和協作,找到共存共榮的方向與空間。至於地緣政治的壓力,主要來自中國在海上灰色侵擾,成為長期結構性挑戰,今後這種威脅可能只會增不會減將更具挑戰。

19部會共同推動 66策略253措施

管碧玲指出,因應4大挑戰,今年白皮書展現前瞻性與全面性。內容涵蓋法制、科技、產業與保育,更把臺灣定位為國際海洋秩序中積極的參與者。白皮書在設計上不只有宣示,更有66項策略與253項措施,將由19個部會共同推動,讓政策方向能夠落實到具體行動,實現安全、永續、共榮三大目標。

在打造「安全海洋」方面,白皮書指出將強化國家主權與區域穩定,未來守護海疆安全將從「肉身肉眼」轉型到智慧化科技監控,投資研發包括新一代巡防艦艇、無人載具、立體化監偵能量以及人工智慧導入,為海巡與國防提供更有效的支撐。 

在推動永續海洋方面,將落實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責任。臺灣未來必須由開發者轉為生態守護者,推動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追求達成「人海共生」的願景;在邁向共榮海洋方面,要建構公平包容的海洋公民社會價值。透過海洋空間規劃,讓離岸風電、永續漁業、航運交通、海洋遊憩等多元海洋利用行為,能公平有序共存,化解衝突創造多贏。

揭示行動路徑 打造韌性海洋國家

管碧玲強調,這份白皮書不僅是白紙黑字的承諾,更是一份行動路徑圖。政府的理想高遠決心很堅定但挑戰很巨大,今後將以科技守護,用責任做永續,廣邀全民參與,打造臺灣成為安全、永續、共榮的韌性海洋國家。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