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定義多 台商營運策略先對準

投資印度情境
投資印度情境示意。圖 / unsplash 提供

一個印度製造多重定義 難窺端倪

印度向來是台灣企業布局熱點,尤其當前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印度有利;印度預估今年GDP將達4.2兆美元,有機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台商受「印度製造」政策驅動,近年到印度布局的樣態日趨多元。然而,要深化布局到什麼程度才算印度製造;才符合利害關係人對印度製造的要求,對許多廠商來說難見端倪。

資誠印度及南向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指出,印度為促進製造並推動製造業生態系,自中央到地方推出多元政策,台商在面對不同商業情境時,首先必須辨認相關政策中對「印度製造」的不同定義,然後才能據以設計、布局方案,想定短中長期的投資計畫。

不同策略投資 動態調整關切重點

鮑敦川舉例,台企若想在印度大規模建廠,從事印度獎勵清單上的產品生產,那麼關切重點就在把印度中央與地方獎勵及補貼政策如何能拿好拿滿,以最大程度對沖資本投資風險。按照印度IT硬體PLI補助計畫2.0,企業在印度新增生產特定高科技產品,如半導體、顯示屏、手機及網路設備等、其投資計畫經審議通過者,印度政府將提供高額補貼。

在補貼要件中,除最低投資資本額、營業額門檻等,此時其印度製造的定義要求體現在有計畫地提升產品的本地加值(Local Value Addition)到合格標準。例如,若申請企業預計從事印刷電路板(PCB)生產,依印度電子資訊技術部(MeitY)在2020年發布Order W-43/4/2019-IPHW及後續文令,必須從第一年起讓產品「組裝」落地;即便大部分零組件均自國外進口。

計畫須深思熟慮 確保能達標落地

此外,在隨後每個財年中,申請者需至少還要再本地化一項額外的零部件或子組件,包括本地自製或向本地供應商採購本地生產的零件,使產品整體的本地加值率,可以按申請計畫在特定年限內達成。

鮑敦川提醒,後續補貼能否到位,端視申請人對深化本地生產的計畫是否嚴格執行、有序達標,企業的印度製造計畫必須深思熟慮,要能透過跨部門協作確實達成,對內,包括製程逐步移轉落地;對外,包括有系統的在當地扶植符合本地產製要求的供應商。

本地生產衡量口徑 對準政策標準

延續前例,企業赴印度投資及生產布局是配合下游大廠落實「印度製造」的要求,以利下游大廠能取得政策補貼,此時補貼實益雖可由下游大廠取得,但企業仍需判斷其在印度製造布局的深度,是否足以使其產品被下游大廠認定為印度的國產品,能不能計入下游大廠的本地加值率衡量中。此時,「本地生產」衡量口徑可能與下游大廠基於申請優惠政策的本地加值率口徑不同,兩者就必須先進一步釐清。

資誠協理劉子毓補充指出,另外也有台灣企業赴印度投資時,目的在爭取政府或公用事業採購訂單,此時台企考量點又不同。印度產業及內部貿易促進部(DPIIT)發布的公共採購修訂法規(Order, 2017)明文規定相關採購均應優先保障符合印度製造要件的廠商參與並優先得標或對訂單優先分配,該法令並對當地產製產品的廠商分級,本地成分越高者,在投標/得標及分配訂單上,越有法律保障與優勢。

若僅為SKD簡單組裝或自海外進口二手品進行翻修,則即使有本地製造行為,仍不屬可參與投標的國產廠商。此時,印度製造的衡量口徑與前述幾個情境又有所不同。此外,如台資企業在印度布局是著眼於切入國防和電信等敏感領域,則其布局安排是否符合「印度製造」要件,甚至爭取更有利的投標優勢,就需要結合政策及實際案例進行個別分析。

印度重含金量 獎勵深化製造布局

鮑敦川提醒,許多台資企業初入印度投資時,往往採用輕資產+外發生產的模式,以符合客戶端「印度製造」需求,這項策略固然可以使台資企業無須直接投入龐大生產設施或工藝技術,減少前期投資壓力,確保快速進入市場。然而,台資企業仍應理解,印度政策精神在獎勵深化製造布局,這與台資企業追求最低限度投入的邏輯存在根本衝突。

鮑敦川指出,從實務角度看,隨著印度製造持續增溫主管機關與客戶對台資企業布局的「含金量」將越趨重視,如台灣企業仍維持追求最低限度投入的布局邏輯,在印度的商業風險將逐步顯現,例如在供應鏈被強制洗牌或印度政府追討過去年度補貼。

對準印度國產化 策略長線調布局     

印度製造對台灣企業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無論是應對印度政府部門的國產化需求或轉移供應鏈以獲得大型印度客戶的訂單,台資企業都需動態精準調整營運策略,以長線眼光進行布局。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