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將起,將飛越台26線南灣段與屏200縣道等路段過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管處)籲請行經這些路段的用路人,放慢車速避免路殺,共同守護這群空中旅者。
公私協力做保育 改變紫斑蝶命運
墾管處表示,一隻蝴蝶可能改變一座公園,公私協力則能改變一種命運。自2021年夏天,該處同仁目睹大量紫斑蝶過境,意外慘遭路殺畫面,即展開恆春半島對紫斑蝶生態保護工作;目前,紫斑蝶生態資訊與保育監測網,結合學者專家、民間單位與社區解說員,跨域合作掀起保育風潮,已經把恆春半島缺的拼圖補上,同時「蝴蝶效應」更持續擴散中。
蝴蝶效應的說法,來自氣象學理論,意味看似微小的變化可能引發連鎖效應。紫斑蝶保育工作在墾丁國家公園正印證這樣的觸發影響。2022年起,墾管處委託昆蟲學家詹家龍斜槓導演進行紫斑蝶遷徙、路殺、越冬谷地與繁殖地等基礎調查,收錄在接案前就籌劃的《消失的紫斑蝶》生態紀錄片,補上紫斑蝶在恆春半島上的這塊拼圖。

根據2024年紫斑蝶棲地調查發現,南灣段的紫斑蝶主要來自核三廠,因為核三廠內有生長繁茂的小紫斑蝶幼蟲食草「盤龍木」,所以成為重要繁殖地。為減少紫斑蝶路殺風險,墾管處與核三廠合作,在核三廠與台26線公路交接處架設蝴蝶防護網,同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啟動紫斑蝶跨機關生態保育工作。
解說員堅韌熱情 效應擴散南台灣
墾丁國家公園紫斑蝶保育運動,刻正悄悄改變地方與自然的關係。墾管處透過長年推動的生態旅遊與解說制度,來自滿州、社頂、九棚、港口等地湧現出一批批熱情的解說員,他們不僅說故事,更用行動守護這群天空旅者與本土其他蝶類。
透過生態旅遊等方式,墾管處與在地居民建立堅韌的夥伴關係。如今,解說員們不再只是觀察者,更是記錄者、守護者與教育者,一談到蝴蝶如數家珍、大方分享觀察所得,使這場紫斑蝶保育效應持續在南台灣擴散。

其中,墾管處保育志工留阿俊,同時是滿州與里德的解說員與社區蝶調工作中流砥柱。他負責欖仁溪、南仁山、滿茶古道的蝴蝶穿越線調查,具備監測資料分析能力。他分析指出,欖仁溪一年四季都有蝴蝶,其中以二至四月、六到七月數量較多,不過蝶種分布不同,其中,南仁山秋冬斑蝶多、一月粉蝶多且具有區域性。
社頂部落多年來也投入蝴蝶監測作業,更發展出「彩蝶繽紛慢遊行」生態行旅,帶領遊客探索蝴蝶生態。部落解說員潘碧月觀察指出,小紫斑蝶以嫩葉為生,一般在梅雨季,五月會比較多;三月紫斑蝶也很多,尤其在墨水樹、腺果藤上。
社頂解說員鄔甫盛,童年抓蝶換錢過活,他說,當年做一天工才8元,抓一隻黃裳鳳蝶(キシタ)就可賺35元,整個暑假都在抓。如今變成護蝶公民科學家。去年受託觀察大白斑蝶生活史,成功觀察到19顆卵羽化成蝶的每個階段,指出從卵到成蝶平均歷時30.4天,成蝶後壽命約40-45天,一手資料極為珍貴。
從社區起飛 編織成一張張防護網
墾丁國家公園紫斑蝶保育工作,早就不再只是專家學者與政府機關的任務,扎根社區透過地方參與已使保育工作茁壯發展。日前跨社區的紫斑蝶保育研討會,正展現出墾管處攜手地方共同推動保育的成果。
墾管處強調,解說員不僅負責解說導覽,更肩負巡守與生態監測,積極投入紫斑蝶遷徙與繁殖地監測,透過即時通訊建立社區監測網絡,提升蝶況回報效率與資料精度。其中,九棚社區位墾丁國家公園邊陲,當地居民積極推動生態旅遊,如今已成為紫斑蝶保育重要據點,並累積出兩年遷徙監測紀錄。

2023年6、7月地方解說員首次串聯進行紫斑蝶遷移監測,利用即時群組通報,實際記錄紫斑蝶由佳樂水飛越九棚到台東南田的完整遷徙路徑,結果發現部分地區每分鐘高達300隻以上的驚人遷徙數量,並同步通報路殺熱點,展現公民科學力量。
每個解說員都是一個點,藉由群體的力量,串起一條線,再慢慢交織出紫斑蝶的生活網。解說員詹玫子分享她的觀察指出,紫斑蝶遷移時常與青帶鳳蝶、青斑鳳蝶與大量玉帶鳳蝶混群飛行,目前玉帶的量已大到不輸紫斑蝶。
基因追溯 遺傳多樣性研究護物種
過去以來,墾管處保育研究員謝桂禎是推動整項活動的幕後推手。多年來投入大量心力,親自指導地方居民進行解說員監測與記錄訓練,從認識蝶類生態到資料紀錄與分析,手把手培力在地社群,讓原本對蝴蝶僅有感性認識的居民,逐漸具備如公民科學家般的觀察力與資料素養,讓保育從基層萌芽並向外擴散。

墾管處指出,雖然紫斑蝶並非特有種目前也未被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卻與墨西哥帝王斑蝶同為全球少數會大規模越冬遷徙的蝴蝶種類。臺灣原有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端紫斑蝶5種紫斑蝶,其中,大紫斑蝶早已滅絕。
1960年代,大紫斑蝶從原本穩定的數量瞬間消失,僅留下一隻雌蝶標本存於林試所。這不僅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也是一項文化記憶的流失。展望未來,墾管處目前正規劃展開紫斑蝶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試圖從基因中追溯大紫斑蝶的消逝軌跡,以預防其他物種步入後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