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韌性平衡風險 跳脫短線思維
隨著網路及國際OTT平台興起,大眾觀影習慣國際化,市場呈現高度國際競爭,大幅推升影視內容的製作成本,造成產業巨大經營壓力。接續2024亞洲新媒體高峰會CONSOLIDATION主題,文策會、NMEA、台灣產業控股協會與資誠日前共研內容產業競合策略,為內容產業找出提升競爭力的股權合作架構。
資誠聯盟事業副執行長游明德指出,台灣內容市場胃納量小,作品如無法成功銷售到國際市場,將無法回收成本,尤其文化內容產品本身固定製作成本高,產業慣以專案或一片公司方式經營,致資源無法有效蓄積、營運策略也難跳脫短線業務思維,更難談強化營運韌性,平衡營運風險,面對這些挑戰,內容產業須有突圍之道。
有機成長緩不濟急 股權合作突圍
資誠副總經理王敏惠指出,取得長期營運資金是內容產業朝向國際化與規模化的基礎,在財務投資法人眼中,好標的必須同時具備獲利、穩定與成長三要件。內容產業除需要提高作品品質,更應儲備人才、強化國際化能力並建置穩定的商業模式。
王敏惠強調,唯有透過多元業務組合,使業務獲利並穩定成長才能具備留才、創新與轉型升級能力。同時,財務透明、管理制度完善,才能成就國際化與規模化;強化投資人信心。單靠有機成長緩不濟急,應朝長期股權合作方向思考。
業者整合不易 關鍵推動者不可缺
內容產業的業者規模普遍較小,經營者一般具創意性格整合不易,坊間股權合作成功案例相對稀少但非沒有,普華財顧副總施秋如指出,廣告業火星控股與美妝服飾業唯品風尚,就分別展現不同整合模式。
火星控股由資深業者朱企成發起,經十多年整合已建立涵蓋市調、廣告、公關與媒體投放一條龍服務,正邁向上市與永續發展;唯品風尚由私募基金主導,在華威國際投資後,PChome創辦人詹宏志、東京著衣創辦人周品均加入,整合美妝、服飾品牌與供應鏈,投資人組合互補多元,為後續發展厚植基礎。
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說,產業要整合需靠有力者推動帶頭,建議採政府支持、民間主導方式進行,去年國發基金、三大電信業者與科技公司共組的內容投資基金,可由其協助促成產業控股公司並參與公司治理與後續整合工作的推展。
產控要贏 前端分後端合共存共好
台灣產業控股協會理事長黃偉祥認為,產業控股經營模式最大特色是「前端分才會拚、後端合才會贏」,符合既競爭又合作原則,可以達到共好共贏,由合組企業以相同願景共組董事會共治經營,對特別想保留人事、品牌並講究營運自主的內容產業,可以提供互信共存的架構。
黃偉祥指出,產業控股可擴大營運規模,藉交叉銷售產生營運綜效,後勤功能整合也可避免重覆投資;管理上可採漸進式對準調修、企業文化逐步融合原則,將有助員工流動少、整合衝擊小,建構出長期運營合作的大平台。
能獨立運作整合擴綜效 信任優先
普華合夥律師鍾元珧表示,內容產業的類別多元、差異性大。把產業控股模式用在內容產業時,既要為具創意個性的業務保持獨立運作空間,但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將具高複製性業務優先整併,才能共享資源提高營運效能。
黃偉祥強調,當各公司結合為產控後,必須以「信任」為基礎,並以實現共同願景的大格局思考合組利益,故各合組公司在心態上應採取更開放的態度,這樣一來就有機會成功籌組產業控股,一起合作打天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