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解方普惠科技 淨零沙盒提案開跑

淨零推動小組首席顧問周素卿表示,沙盒計畫支持具創新能力的民間團體,計劃已獲相關部會支持。今年度擴大推廣以進一步強化影響力,她鼓勵具潛力的團隊升級為中介型組織以促進推動創新模式的擴散與深化。圖 / 國研院提供

沙盒(Sandbox)機制源自兒童心理學,公部門為推動公共服務創新,在可控風險下先以試點或實驗方式,進行商品、服務或商模測試,以探討公共服務或政策的可行性。透過相關政策設計打造實驗場域,有利提供機制讓創新者藉由沙盒機制發想解決方案並實踐構想。

國研院推動臺灣淨零科技小組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計畫,補助民間團體進行創新研發與實作驗證,上週五舉行徵件說明,籲請關心永續議題的公民團體、社區組織、新創團隊等,踴躍參與今年度的沙盒計畫徵選。

非營利組織 共創淨零創新生態系

國研院表示,沙盒計畫目標在結合科技力、社會力與網路力,徵求民間淨零解決方案試點(Test bed)或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期望透過自主提案,鼓勵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等第三部門,發展淨零公民科技與普惠科技,共創淨零創新的生態系。

沙盒計畫今年邁入第3期,在過去兩期計畫成果基礎上,已有涵括臺灣北、中、南、東城鄉的35組試點團隊,各團隊且均有代表性執行的試驗主題與嘗試研擬中的創新解方,主題包括永續能源、循環經濟、自然碳匯、低碳農業、低碳產業以及淨零綠生活等。

沙盒精神 社區自主驅動淨零轉型

淨零推動小組副主任林耀東指出,依據沙盒計畫歷年成果顯示,由下而上的社區自主創新實驗,對台灣淨零目標具有重大貢獻。他舉去年度沙盒計畫參與者「桔屋-集吉屋」所執行的細分類資源回收站為例,說明由社區自主驅動淨零轉型的重要性。

淨零推動小組副主任林耀東於總結時邀請各團隊積極交流分享經驗。圖 / 國研院提供

他指出桔屋這個計畫由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臺中分會協同公老坪產業發展協會、大豐環保、逢甲大學建築社造創生研究室等單位合作推動,團隊將社區參與、環境行動與經濟循環緊密結合,充分展現社區自主驅動淨零轉型的力量。

自主實驗政策協力 共學共作共好

林耀東強調,這不只是建置一座回收站,更是社區透過共學、共作、共好的方式,落實「細分類、全回收、零廢棄」的生活轉型,展現社區自主實驗與政策協力共構的淨零行動樣貌。

經初步估計「桔屋-集吉屋」計劃,在公老坪社區居民落實資源回收進行細分類下,每年將減少5,469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若公老坪社區的沙盒試點減碳做法能複製擴散到全國6,823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執行,推估每年約可減少37,526,500公斤溫室氣體排放。

治理創新案例 補足政策執行空缺

淨零推動小組首席顧問周素卿表示,在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過程中,類似「桔屋-集吉屋」細分類資源回收站這樣的社區創新行動,不僅能補足政策執行空缺,也可以提供可具觀測性與複製性的治理創新案例。

周素卿說,淨零推動小組今後將持續以沙盒計畫為平台,支持更多社區勇於嘗試,共創淨零轉型路徑。2025年度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即起徵件,4/17日截止收件。查詢更多遴選作業相關資訊可至國研院官網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