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集團上月下旬在台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尾牙,員工分著4款不同特色服裝進場,濃濃復古風,現場儼如夜上海懷舊大派對。董事長蔡宗融嘉勉團隊辛勞,同時也宣示目標,明(2025)年開陽集團所有辦公用電百分百使用綠電,目前各部門已啟動碳足跡調查,希望以自身推動零碳的經驗,成為提供客戶碳中和服務的即戰力。
開陽集團以開陽能源(6839)為主體,旗下包括晁暘科技、開元佳能、嘉一能源、開陽電力等,跨足太陽能工程、電廠維運、電場投資、儲能系統和綠電交易並積極開發充電事業。蔡宗融表示,開陽是國內最早一批太陽光電系統建置商,從硬體建設發展至軟性服務。近年成立子公司加入綠電銷售,為企業淨零提供解決方案,經營軌跡對準時下ESG趨勢。
極端氣候帶來許多前所未見的挑戰,光電系統的設計施工與選材,因此必須精益求精,才能因應嚴酷氣候考驗以及災難性風雨的侵擾。蔡宗融說,以支架螺絲的材質與表面處理來說,都要提高標準。他強調,極端氣候為農業帶來想像不到的危機,再生能源則是緩解地球暖化的重要手段。
蔡宗融認為,ESG是眾所認同的方向,有利農電未來發展。台灣擁有先進農業技術,農業發展規模卻遠不及工業,其中,人力與資源投入不夠是主因。農電是翻轉農業的契機,藉由導入光電業人才、技術與資金,順勢引導青農返鄉。
從這個角度看,優化農業經營與發展太陽光電同步考量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結合農業與光電的一地兩用政策,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結合農作的「農電」責無旁貸。蔡宗融說,國外農電成功範例比比皆是,但在台灣卻處處受到制肘,開陽也受到影響,但因懷抱理想決不打退堂鼓。
農業看天吃飯,乾旱、水患、蟲害都將導致歉收或血本無歸。蔡宗融不諱言,光電業者並非農業專家,要不斷學習以因應各種變數。初期須由專家協助,累積更多經驗,其後,再進一步針對農業發展不足的地方,找到利基市場,例如大宗糧食等。
開陽盤點本身資源與市場供需現況,從最有把握的項目切入。嘉義大林薯光計畫1.2公頃農場栽種育成率較高的蕃薯;導入追日系統為創新型農電示範場域。經濟部長王美花、能源署長游振偉去年12月親自走訪並拍攝成宣導影片。
做為農電發展先鋒,開陽積極布局海外,以中南美洲為起點。海外第一座太陽能自發自用電站將位於瓜地馬拉,預期今(2024)年將完工併網,結合當地培育菇類,為自發自用首例;今年也是開陽充電事業元年,蔡宗融說,因應電動車時代來臨,為滿足更多車主充電需求,將結盟同業開出第一個充電站,對外也將提供整站建置服務。
開陽能源電力是合格綠電交易商,初期綠電來自集團自有電廠,約50MW。蔡宗融說,因應能源署法規改變,第三型電廠今年將大量投入售電市場,紓解企業綠電荒。開陽積極部署,向有意投入自由市場的電廠持有人招手,收電價格將優於台電FIT;同時也能為系統健診,以整頓回復到最佳發電狀態。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