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亞運台灣年輕小將表現優異,尤其是圍棋項目的許皓鋐,雖是首度出戰亞運,但從八強賽連續贏過世界排名前三的對手並在決賽成功拿下金牌,相當難得。
許皓鋐的父親曾表示,皓鋐讀幼稚園中班時受哥哥影響開始學圍棋,國中一年級以後申請在家自學,每天清晨搭高鐵上台北學圍棋,晚上才回家。而皓鋐在決賽的對手是現年26歲,中國職業棋手柯潔,擁有中國清華大學學歷,曾奪下8次世界冠軍,過去最為人知的就是跟人工智慧AlphaGo升級版的挑戰賽。
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機會,但申請入學若只用考試成績來篩選,也很可能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在台灣如果可依各種不同標準,錄取學生進入頂尖大學,譬如:藝術、體育或其它單項才能,甚至,可以考慮讓符合清寒甄選入學標準的學生,抽籤直接錄取。這樣是否又有人會說,不符合所謂公平原則--但我們對偏鄉和弱勢家庭的社會正義又該如何看待?
台灣社會自廣設大學後,就有所謂高等教育品質和學生素質雙雙滑落的批評,我認為這背後其實是普及教育與精英教育兩種思維的衝突。如果讓進大學變成窄門,考不上的人就只能出社會工作,這樣對整體國民素質到底是可以提升還是會往下掉呢?
面對這個兩難問題,我的看法是企業應鼓勵員工在職進修;大學則要鬆綁入學資格和修課限制,不過仍應維持該有的教育品質和畢業門檻要求。
至於,十二年國教的國高中階段,除推動強調核心素養的108課綱,對既有課程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好好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不是仍一味的強調考試和升學,遑論花時間在所謂的學習檔案製作。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的成果就是當一個人把在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透過這股力量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人,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所以我認為人才的培育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適應、第二是改變、第三是超越。
台灣大學教育目前仍偏重學習基本學能,主要讓學生可以在現實社會既有的產業結構謀求一份工作,我認為這只是在培育一個具備適應能力的人才。最近,教育部補助頂尖大學設立半導體相關學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也凸顯我們官員短視近利的思維。
台灣的教育雖說要從培育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開始,但應不僅是接觸和瞭解目前的工作環境與就業市場,還得先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建立其信心,再教導專業知識與基本工作能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認為面對不斷變動的狀況,如果培育出學生畢業後有能力改變既有的產業結構或社會體制,讓自己和群體可以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這樣才算是個有改變社會能力的人才。
優秀的人才是會自己選擇戰場跟對手,我想每所學校不管頂尖與否,都會有這樣的人才存在,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只要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優秀的人才自然會出頭。
若有機會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協助,就可以激發他們改變目前社會或產業現狀的雄心壯志,我想這才是台灣積極鼓勵學生創新與創業的目標。前提是必須先塑造出讓這些人才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環境,而這是位居教育界上位者必須反思的責任,不要再用法規和教條造成老師和學生不敢試誤的保守心態。
至於「超越」,這個層次,這樣的人才可遇不可求,不是學校所能培育出來的,因為除了人才本身的天賦和資質,更重要是其成長過程與生命的體驗。這樣的人才,很有可能因為超越現實社會,反而被眾人冷落忽視,遭當權者打壓,甚至迫害,成為時代悲劇人物。
只有少數如許皓鋐這麼幸運的人才,有天賦肯苦練、有開明支持他的家人、有能支付天才少年發展的理想需要的生活條件,如此才有機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讓天才發光發熱,不致隱沒在已僵化的制式教育中。
我相信台灣社會各行各業存在有不少許皓鈜們,但是環境終究無法讓他們同樣可以嶄露頭角。從天才育成的角度,也許我的看法顯得有些悲觀,畢竟台灣剛剛產生一位新的亞洲金牌棋王。
然而,相信更多人明白我說的情況。台灣的確有很多天才,等待我們在更全面倡導多元價值,倡議適應、改變、超越的教育觀中,提供各種升學管道和學習環境,讓發現自己可以不同的年輕世代,都能得到該有的助力。
或許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但凡事盡其在我,可以站高一點、看遠一點,用超然的態度對待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雖不用期待人人都像許皓鋐,但我們應該提供這樣的管道,讓年輕人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