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永續治理與行動方程式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最近,我在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發表小說,描述東海校園正醞釀一場風暴:<金秋地球日外傳:風暴前夕>()()。不過,接下來我要談的不是小說,而是真實存在於東海大學的故事以及我的感受與看法。

東海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55年創校,經費來自於美國「在華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簡稱「聯董會」)。當時台灣只有台大、台師大和東海三所大學。主事者芳威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 1902〜1993 ),時任「聯董會」執行秘書。

蔡榮芳博士回顧這段創校過程,認為東海大學不是過去中國大陸任何基督教大學的翻版,是創新開設的大學。東海的「共同創辦者」( co-founders )是美國「聯董會」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他們在一個政經艱困、白色恐怖、文化荒蕪的1950年代,共同在大肚山上創設一家崇尚自由人文主義 ( liberal  humanism ) 精神的基督教大學。

後來「聯董會」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相繼退出董事會,讓東海大學成為一所非私有化的基督教大學。甚至,因為崇尚自由學風淡化了宗教色彩,只有路思義教堂成為大家心目中存在的象徵。因此,誰是「東海大學」的擁有者,就成為多年爭辯難解的議題,可以是擁有畢業證書的東海校友,或是在校園這塊土地上的東海全體師生,抑或只歸屬於上帝?

「董事會」、「校長及行政團隊」和「校友總會」是關乎東海永續發展最重要的三頭馬車,如果無法同心協力,不僅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嚕。東海創校以來就因彼此權責無法釐清迭生爭議,甚至發生董事會和校長互告,鬧上全國新聞版面,讓校譽、招生和排名逐年下滑,淪為高中生心中後段班綜合大學。

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可預見的在未來幾年,生源的搶奪將更激烈。辦學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學雜費,學生人數變少,校方收入將大幅緊縮。教育部和國科會對大學雖有補助,政策上卻以頂尖的國立大學為主,長此以往,東海或將陷入非常嚴峻的辦學困境。

東海必須積極進行組織變革,讓現任校長與行政團隊專心改造這所成立超過六十年的大學以及恐龍組織,董事會除監督校長與校務運作,還應承擔募款和開拓財源的責任;校友總會可以代表校友們扮演監督董事會的角色,更必要積極募款以協助校長辦學與推動校務,如此才有機會扭轉乾坤。

前面說過,東海的大學治理,「董事會」、「校長及行政團隊」和「校友總會」就像三頭馬車,彼此互動的結果將決定學校未來發展的良窳,以行動方程式簡單說明如下:

1+1+1=3 表示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可以整合「董事會」、「校長及行政團隊」和「校友總會」齊頭並進,這是從我唸東海就未曾遇過的情況,而且不符合創校以來的自由學風,或許,近幾年突飛猛進的逢甲大學就很接近這樣的情況。

1+1x1=2 表示「董事會」提出辦學理念與方針和充足的經費,而「校長及行政團隊」和「校友總會」保持緊密互動,整體而言校務是共同在推進的,我認為早期的東海就類似這樣的情況。

1+1-1=1 表示有兩方互相拉扯或互鬥,校務的發展往往原地踏步,這是東海過去常常發生的情況,像是「董事會」在經費運用限制「校長及行政團隊」的校務推動,或是「校友總會」的成員批鬥「董事會」。

1-1-1<0 表示三方大亂鬥讓整體校譽和校務是倒退嚕,這就是東海當年發生湯江之亂時的情況,可說是母校發展過程中的最黑暗期。

1+1>1 表示三種可能的情況,一是「董事會」和「校長及行政團隊」共同推動校務,但排除或避免「校友總會」的介入;二是「董事會」和「校友總會」共同干預「校長及行政團隊」的校務推動;三是「校長及行政團隊」爭取「校友總會」的支持來抗衡「董事會」對校務的過度干預。

其實東海真正的情況更複雜,以「校友總會」為例,就面臨「台灣地區」、「美國地區」、「各系友會」和最近出現的「全球東海人聯誼會」,我認為權重配比上可分別用0.4、0.3、0.2和0.1表示,彼此互動的結果,就會從0.4+0.3+0.2+0.1=1到0.4×0.3×0.2×0.1=0.0024的「多重宇宙產生」,我也只能說「媽的」啊!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