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胡劭德:綠電僧多粥少 何不自煮?

胡劭德,資深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專家。曾任外商與台灣上市公司高階主管,業界年資超過20年。 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胡劭德,資深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專家。曾任外商與台灣上市公司高階主管,業界年資超過20年。 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長春石化、台聚、奇美實業三家公司已經合資設立一家綠電購售平台公司,象徵三家公司積極投入能源轉型佈局,代表台灣石化業界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碳排的要求。

三家公司對 2030 年以前順利取得再生能源的供應,都有很強烈的企圖心:目前「化盟第一階段會以 200 MW 作為採購目標,並尋求與再生能源業者洽談合作事宜」。

看完報導,筆者心中有以下疑惑:首先,台灣綠電不足是眾所周知的,目前的狀況既然是僧多粥少,為什麼有能力煮粥的,不快埋鍋造飯,卻要出來加入分粥的行列?

其實,台灣再生能源的推廣所以困難,主因就來自安裝地點取得十分不易,除土地整合與變更困難外,地方與特定團體陳抗、饋線取得不易、政治勢力介入等因素,造成台灣的再生能源推展進度嚴重落後。

其次,這三家公司均擁有龐大廠房、辦公區與土地,然而,目前安裝再生能源的數量相對稀少,如果只是要 200 MW,為何不直接使用本身的土地、廠房屋頂,進行安裝即可,這種捨近求遠的作法,著實令人感到費解!

當然,這在台灣其實是個普遍現象。每家企業現在都將ESG奉為圭臬,每家企業都在告訴社會,他們淨零碳排的用心與決心。不過,如果用電大戶都只想從綠電交易平台買綠電,基本上,至少目前看來,想要隨時購足綠電,可能有點像打如意算盤;企業面臨綠電不足的老問題,勢將如影隨形,永遠解決不了。

從趨勢看,台灣的綠電將會是一鍋鍋愈來愈難煮的粥。畢竟,土地租金愈來愈貴、回饋金要求愈來愈高、業者被陳抗的機率愈來愈高、建置規範愈來愈多,凡此種種均將導致發電的額外成本更高;但台電躉購電價卻一路往下,在風險高、投報低的情況下,長此以往綠電只會愈來愈難產出。

在僧多粥少的時代,不只是這三家公司,凡有上述能力的集團或廠商,還是先煮點粥給自己吧!畢竟這些自有大型廠區的業者,沒有租不到土地、屋頂,也沒有抗爭、饋線問題,何不好好利用本身資源,擴大再生能源的安裝量呢?

最後,如果電站不是自己的,那麼綠電的價格就是浮動的,有浮動就有風險;如果電站是自己的,風險才能自己掌控。再說,他們想買的綠電要從哪裡購得?

如果是台灣,台灣綠電根本就不夠,幾乎都已經被綁定了;如果是國外,國際綠電基本上價格都比台灣高,且早有自己的交易平台,所以成立這個平台是否真能發揮原先設想的作用?

當今之計,我認為長春石化、台聚、奇美實業等三家公司,應儘可能且及早利用集團自有廠區屋頂、土地等,推展自有的太陽能、風電等可再生能源。

現在才2024年,只要2-3年,他們就可以完成至少200MW的建置量!屆時,不但可以滿足穩定取得綠電的需求,多出來的綠電,對範疇三導向低碳或綠色供應鍊也會有實質幫助,真正踐履化盟設立的初衷。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