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緩匯率波動大 前瞻策略布局致勝

進出口經貿物價情境示意。 圖 / Getty@ Unsplash

通膨溫和攀升 出口價格止跌回穩

台灣10月各項物價指數出爐,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月上漲0.47%,經季節調整後漲幅為0.25%,年增1.48%,累計1-10月平均年增1.74%,顯示通膨壓力持續溫和攀升。

另一方面,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較上月微幅下跌0.01%,年跌幅達3.50%,1-10月均跌1.71%。其中,國際貿易10月進口物價指數(IPI)以美元計月減0.87%,年減2.15%;出口物價指數(EPI)月減0.16%,年增0.01%,前10月均減 0.48%。

數據反映出台灣在面對全球原物料價格波動與匯率變動下,物價與產業正處於多重調整階段,雖然消費端物價溫和上揚,但生產端與進出口物價指數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反映國內外需求,原物料價格波動,對台灣物價體系帶來雙重壓力;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微幅由負轉正,顯示部分產業出口價格出現止跌跡象。

靈活調整報價策略 關注貨幣變動

上(10)月台灣出口物價指數展現出不同幣別計價下的分歧走勢。以新台幣計價,出口物價較9月漲0.67%,展現局部產業具韌性與堅實動能;以美元計價則下滑0.16%,凸顯國際匯率波動對國際接單與實際收益的直接影響。

從年增率看,10月出口物價以新台幣計價年減4.56%,反映出本地貨幣升值與部分出口產品價格回調的影響。不過,剔除匯率變動後,以美元計價則小幅上升0.01%。對出口型企業,靈活調整報價策略,關注匯率變動,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經營課題。

調整市場產品組合 因應外在波動

數據顯示,推動價格成長的主因是基本金屬、機器、電機與電視影像設備等產業的產品價格上漲;相對地,塑橡膠、化學品、礦產品價格則走跌,兩者消長構成出口價格的主脈絡。企業應留意這項交互作用,審慎評估出口產品結構,以發揮優勢產業潛能。

從長期趨勢觀察,1-10月出口物價以新台幣計價平均下跌3.23%,美元計價跌幅為0.48%。反映出口環境受國際原物料價格,匯率雙重影響。專業經理人在擬訂年度預算,資源配置時,建議同步追蹤國際市場與匯率走勢,靈活調整產品組合與市場布局,以穩健因應外在波動。

通膨挑戰全球CPI 關注大陸通縮

放眼全球,主要國家或地區的CPI,在9-10月展現多樣化走勢。台灣今年9月CPI年增1.25%,10月升至1.48%,仍屬溫和通膨區間。美國(3.0%)、日本(2.9%)與南韓(2.1~2.4%)等,則維持在較高的通膨壓力,顯示全球在經濟復甦、能源波動,仍持續受到通膨影響。

歐元區方面,年增率穩定在2.1~2.2%;香港、新加坡通膨相對緩和,分別為1.1%、0.7%;比較特別的是,中國大陸9月出現-0.3%的負通膨/通縮現象,值得企業額外關注其需求前景與市場調整所衍生的商機與風險。

出口價短線波動大 匯率敏感度高

數據也顯示,近期台灣出口價格短線波動顯著,匯率敏感度高,策略風知識新聞網社長曾進歷建議,企業應主動強化匯率避險機制,並靈活調整出口報價貨幣,藉以分散外部風險,穩健因應國際市場變化。

針對基本金屬、機器、電子設備等行情較穩健的產業,他指出企業可持續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把握國際市場新機遇;相較塑膠、化學與礦產品價格近期表現較疲弱,他則提醒管理階層,應加強庫存和採購時機的精細控管,以降低可能因跌價帶來的衝擊。

掌握結構變化調策略 緊抓新商機

國際通膨溫度計持續變化,全球各地CPI呈現多元分化,曾進歷建議出口企業應積極推動市場多元化佈局,並密切關注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與政策動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近期出現通縮訊號,業界呼籲企業應即時檢視對該市場的曝險程度,靈活調整出口策略以應對潛在需求下行風險。

曾進歷說,當前全球經濟局勢變動不羈,台灣出口物價與全球CPI的變化,既是企業經營的挑戰,也是轉型創新的契機。唯有掌握產業結構變化、靈活調整策略,才能在國際市場脈動中穩健前行,抓住下一個成長高點。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