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高速演進正重塑全球產業版圖。工研院5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AI產業趨勢論壇,聚焦共探AI代理人(AI Agent)與實體AI(Physical AI)應用崛起,數位智慧如何加速落地;臺灣如何憑藉硬體優勢強化軟硬整合,成為未來競爭的挑戰關鍵。
論壇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徐富桂、產業分析師林建良、研究經理周駿呈、分析師黃筱雯、林研詩等發表專題,主軸緊扣產業轉型與前瞻佈局。分析AI從虛擬邁向實體關鍵轉型期的契機與挑戰,提出策略建議協助企業前瞻布局,現場氣氛熱烈。
AI從虛擬推至實體 關注三大課題
徐富桂指出,人工智慧正從虛擬世界逐步擴展到實體應用,今年9月,阿爾巴尼亞總理就任命AI生成的部長「蒂耶拉」(Diella)負責公共採購,期能做到「零貪腐」,象徵AI代理人不僅是輔助工具,已具備實際決策力,正式成為全球產業發展新焦點。
徐富桂強調,AI部長的誕生是技術遷徙的重要里程碑。AI的角色正由雲端與軟體,逐步擴展至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工廠等實體領域,推動產業智能化,加速升級。現今AI已深度參與藥物開發、製造生產、國防等領域,不再只是提供分析,而是成為操作核心,顯示產業升級的速度與深度正大幅提升。
面對這股變局,他強調臺灣須積極應對並提出三大核心課題:第一,如何在全球軟硬整合的終極賽局中定位自身價值;第二,如何讓AI掌握產業中隱性技術與經驗,真正落地應用;第三,如何及早布局跨域關鍵人才,以引領下一波科技與產業升級。
生成式AI快速成長 亞洲全球主力
林建良指出,全球生成式AI市場持續高速成長,工研院預估2023至2028年市場規模將從113億美元攀升至519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35.6%。其中,亞洲地區勁揚41.7%,成為全球生成式AI發展主力。從生成式AI、AI算力到AI晶片與資料中心整合,臺灣產業正迎來從代工製造走向高附加價值技術輸出與系統整合的轉型關鍵期,並持續鞏固其在全球AI產業生態中的戰略地位。
麥肯錫研究指出,生成式AI不僅能驅動營收成長,更將重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力模式,推動企業營運走向智慧化,引發勞動結構與職能的重組。林建良指出臺灣定位與在AI產業鏈中的發展機會與挑戰時,強調生成式AI正從技術驗證邁向應用落地,全面滲透多元產業,台灣應積極掌握這波成長機會提升營運效率、創造新商業模式,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尤其,台灣擁有優異的硬體製造能力,若能結合軟體創新與人才培育,將更具競爭優勢。例如臺灣可發展CoWoP、CoPoS等先進封裝技術與碳化矽材料,強化在高階AI晶片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同時,矽光子與液冷散熱技術成熟,將催生光通訊與冷卻元件新商機,推升交換器、光收發模組與熱管理零組件需求。
AI代理 4大產業變革5大新商機
周駿呈指出,Gartner 評選AI代理為未來5年將產生重大影響的10大策略性關鍵科技; IDC則認為企業IT支出結構於未來5年內將以AI Agents為主軸並主導企業IT預算擴張,顯見AI Agents 於未來發揮的影響力。
麥肯錫調查顯示,用AI搜尋工具ChatGPT、Claude、Copilot等的消費者已超越傳統搜尋。2030年美國B2C市場由AI Agent搜尋、議價、下單與支付的「代理購物」將達1兆美元,市占14-16%,潛力可觀;在企業端,AI工作流程已開始規模化導入至高科技、媒體、電信、保險與零售等行業,並率先應用於客服、IT、行銷、銷售與營運等資料密集、流程標準化的部門。
周駿呈指出,AI代理將帶動4大產業變革。首先,消費行為從「人找資訊」轉向「代理幫你找、幫你談、幫你付」,入口由傳統搜尋轉為AI/答案引擎。其次,定價機制從授權或訂閱模式走向「用量與成果計價」,催生即時分帳與微交易;第三,產業結構加速重組,零售流量轉向答案型入口,專業服務從「專案交付」過渡到「平台化交付」;第四,生態合作加快形成,包括品牌、雲端、金流、廣告與代理平台的多邊結盟,形成可組裝的AI代理供應鏈。
周駿呈也點出5大新興商機。包括:一,引擎優化(如AEO、GEO、GXO),協助企業將產品與服務資料結構化、機器可讀,並提供即時庫存與價格資訊。二,AI代理市集與AI代理交易所(AEX)正成形,實現毫秒級的供需撮合與結算。三,結合DID、可驗證憑證VC、零知識證明等技術ZKP,可信任代理中介機構將提供身分識別、聲譽檢核與績效稽核機制,以控管跨平台交易風險。
第四,支援高頻微交易的「可程序化支付與穩定幣」將成為關鍵基礎設施,實現動態定價、分潤與保證金功能;五,企業透過「多代理協作系統(Multi-Agent System)」與企業級代理平台,實現從消費意圖啟動到交付完成的一站式自動化流程整合。這些變化與機會,將重新定義未來服務業的運作邏輯與競爭優勢。
迎向AI代理 兩重點三項優先策略
黃筱雯從AI Agent發展趨勢看製造業應用創新時指出,AI正從資料分析工具,擴大轉型為深入企業流程的智慧營運系統。在製造領域可部署在智慧工廠,應用於動態排程、即時供應鏈協同與高精度瑕疵偵測等場景,並透過多Agent協作,支援管理人員在面對設備異常或原料波動時,快速作出秒級反應與決策,顯著提升整體生產的彈性與效率。
黃筱雯指出,要讓AI Agents發揮最大效益有兩大重點,首先在強化多Agent系統(Multi-Agent Systems, MAS)協同,建立高效通訊協議與信任機制,以支援橫跨原料採購、製程控制與品質管理等任務的整合優化;其次確保系統運作的可靠與安全性,在無人干預下具透明可溯與可解釋的決策機制,謹防風險發生。
黃筱雯為這波轉型浪潮,指出三項優先策略:一,加速培育具AI模型開發與工控知識的AI Agent工程師;二,推動建立AI Agent系統試點,加速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戰驗證;三,建立適用Agents產業資安標準,確保AI在工廠中的決策符合法規要求並保障關鍵資料安全。
實體AI切入最佳時點 拼全球樞紐
林研詩指出,實體AI(Physical AI)時代正加速來臨,透過多模態模型整合,機器將不僅更聰明,同時具備自我學習、智慧決策與自主優化能力,成為人類協思協作、提升產業效率與生產力的新引擎。正深刻重塑製造、物流與防衛等關鍵產業,推動全球邁向「軟體定義產業」的新發展格局。
她指出,全球科技巨頭正積極佈局實體AI領域,B2B市場聚焦於智慧製造與自動化轉型,隨著MAG7科技七雄與AI獨角獸企業持續投入,逐步形成跨域整合的新創生態;同時,B2G自主防衛市場格局也被徹底改寫。以Palantir與Anduril為例,透過AI軟體與數據分析為核心競爭力,快速推出自主防衛解決方案,不僅顛覆傳統軍工產業商業模式,更開啟「腦力勝火力」的新思維,並帶動整體科技供應鏈與關鍵技術需求的急遽攀升。
林研詩強調,臺灣憑藉在半導體、資通訊(ICT)與精密製造領域的強大供應鏈優勢,具備整合AI晶片、感測器與軟硬體的關鍵能力,正站在切入實體AI與自主防衛產業應用商機的最佳時機點,有望成為全球實體AI產業鏈中的核心樞紐。
產業升級關鍵 軟硬整合人才培育
展望未來,工研院與會專家一致強調,AI技術持續突破將推動產業生態系再造,企業亟須加快數位轉型步伐,並儘快調整組織架構以迎接智慧經濟時代。AI將深度貫穿產業鏈每一環節,從研發、製造、管理到行銷服務,皆需導入智慧化解決方案,提升國際競爭力。
台灣在半導體及硬體製造方面具備強大基礎,未來若能積極推動軟體創新,同時加強跨領域人才培育,將有望在全球AI產業浪潮中穩居領先地位。面對AI代理人與實體AI革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台灣產業必須以前瞻視野與整合思維,打造新一代智慧產業生態系,迎接全球市場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