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昨(5)日下午在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系列,研討智慧移動載具的現況、趨勢與應用。研討會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李國昶、洪于展、資深研究經理謝騄璘、分析師沈怡如與車輛中心研發處協理陳建次,從無人機、無人船到電動車、自動駕駛,全面助力臺灣企業添加新一波智慧移動載具成長動能,搶占藍海新商機。
工研院指出,全球智慧移動載具產業正迎向低碳、電動、智慧、無人化浪潮。臺灣無人機出口強勁、無人船產業快速擴張,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持續推進,為台灣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與會專家共識,唯有前瞻佈局、軍民雙軌、強化自主技術,積極參與國際供應鏈與法規制定,台灣才能在這場新一波產業革命中脫穎而出,並創造智慧移動載具全球新價值。
無人機出口倍增 軍民雙軌迎商機
截至今年上半年,台灣無人機出口較去年同期暴增7.5倍,展現技術價格雙重競爭優勢。這波出口成長不僅反映製造實力,更預示台灣有望成為全球無人機供應鏈的關鍵樞紐;今後透過「軍民通用」策略,積極強化商規軍用無人機系統整合,有助加速商用無人機解方的全球布局。
根據產業專家推估,2030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411.5億美元,成長動能主要來自軍事防衛與商業應用兩大領域;無人機不但成為戰場上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戰力,同時滲透進入設施巡檢、農林管理、物流運輸等商業應用。全球無人機產業正處關鍵轉折,台灣若能把握供應鏈重組與應用機會,將穩固國際地位,並在新興空中經濟藍海中創造更高產值。
其中,在軍事防衛領域方面,國際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升溫,國防自主成為各國政策重點。美國、日本、台灣等國2026年度國防預算皆明顯增加,北約更設定2035年前將軍事支出提升至GDP的5%。在此政策導向下,全球對無人機的投資持續攀升。
其中,歐美市場因應對中國製無人機的安全疑慮,已經逐步降低中製產品依賴,加速「非紅供應鏈」的形成。台灣搭上這波供應鏈重組順風車,有望填補市場供應缺口,創造新一波產業成長。
在商業應用領域方面,商用無人機市場迎來制度鬆綁、應用創新雙重驅力。美國運輸部、聯邦航空總署都正評估放寬無人機視距外飛行(BVLOS)規範,將大幅擴大無人機應用範圍,釋放出的商用市場潛力,也將連動AI辨識、數據處理等技術需求的快速提升。
台灣做為非紅供應鏈基地,無人機產業進入成長起飛期。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市場由2-7公斤、15-25公斤級機型主導出口,顯示台灣在中小型市場具備成熟技術與價格優勢。尤其業界普遍看好軍民雙軌策略,一方面有助強化軍用無人機系統整合及關鍵零組件研發,另一方面可以推動能源、農業、公安、物流等垂直市場的商用應用落地。
無人船勢力崛起 軍事商業雙驅動
當全球海軍競逐新戰術時,無人船(USV)正從軍工小眾產品,逐步轉型為海事數位化與國防科技的核心技術,軍事需求與AI創新持續推升產業熱度。最新數據指出,2030年無人船市場規模將達22億美元,較2024年將翻倍成長。其中,自2019年美國海軍成立水面發展中隊(SURFDEVRON),無人艦隊成為遠海作戰主力;中國也加速無人蜂群部署,顯示無人化作戰的能力建立已成為新一輪軍備競賽焦點。
無人船在非軍事用途上也快速擴張,包括離岸風電維護、海上緝毒巡邏、海測、無人運補、協同救災等領域。其中,無人船核心技術正朝載台彈性化、酬載模組化、AI自主決策、高頻寬抗干擾通訊等方向加速演化。
國際海事組織(IMO)目前已啟動無人船操作與法規制定,預期將帶動無人商船、智慧港埠、海運金融等新商業模式的快速成長,並進一步擴大產業影響力。台灣四面環海,加上擁有國防自主需求、全球航運實力、造船產業基礎、資通訊與半導體優勢,充分具備發展無人船產業的獨特條件。
與會專家建議,台灣為搶占無人船產業話語權,打造無人船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策略佈局上可採三階段發展,首先,聚焦軍用與高端商用無人船切入國際供應鏈;其次,發展多元應用場景,強化自主技術與模組整合能力;最後,則積極設法參與國際法規與標準的制定。
電動車加速轉型 全球結構再重塑
電動車已不僅是汽車產業升級的「新寵」,更是驅動全球低碳轉型的核心引擎。隨著減碳法規趨嚴、消費者環保意識轉變與新興市場需求崛起,全球車廠皆加速電動化的發展,促使產業結構正發生劇烈的演變。
台灣電動車產業鏈涵蓋電池、馬達、充電樁、電子控制系統等多個關鍵環節。本土企業積極投入研發與國際合作,不僅支援國內外整車廠,在智慧電池管理、車聯網、動能回收等技術領域,也展現並厚植實力。面對歐美、中國車廠的激烈競爭,台灣廠商正從零組件供應商邁向整合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積極搶佔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先機。
與會專家點出,隨著電動車普及率提升,未來幾年產業鏈將加速整併與重組。新商業模式如電池租賃、智慧維運、智慧充電網絡等新興商機將不斷湧現,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新與成長契機。台灣若能持續深化技術優勢,結合ICT產業能量,有望在全球電動車新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動駕駛技術躍進 應用前景寬廣
隨著電動車技術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推進,從輔助駕駛到全自動運行,產業生態正快速轉變。其中,由於人工智慧、感測器融合、邊緣運算等技術創新,自動駕駛在安全性、可靠性與效率上將持續提升與發展。
目前,國際車廠與科技巨頭紛紛投入AI資源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物流、公共運輸、共享出行等應用場景也逐步落地;台灣企業則切入IC設計、車用電子、軟體平台,積極搶進全球自動駕駛生態鏈,預期隨法規鬆綁與基礎設施完善,自動駕駛將成為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重要一環。
看好趨勢前景,10/1日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成立,推動智慧車電生態系自主創新與國際接軌。聯盟聚焦AI應用於汽車領域,目標在2029年帶動臺灣車電產值突破新臺幣 9,000億元,開創兆元級車用AI市場。
不過,臺灣尚缺AI運用端的系統整合技術,加上發展自動駕駛要先有自主車輛,國內目前乘用車有鴻海-鴻華先進,電巴有成運、華德、創奕、鴻海、和緯,物流車有中華汽車、庫德科技進入,專家建議可從發展點到點接駁人貨的自動駕駛營運模式,逐步建立起車用AI發展技術路徑,爭取國際AI車用市場商機。
另外,與會專家建議在面對自動駕駛帶來的產業機會與挑戰時,台灣必須聚焦在領域知識蓄積、核心技術突破、法規沙盒實驗與跨域合作,以搶先卡位未來產業競逐與致勝關鍵。
延伸閱讀
- 2026創新領跑 工研院倡10大新創趨勢
- 眺望2026 無限量指路量子發展4策略
- 2026自動化 從數量擴張轉向智慧優化
- 碳規範重塑競爭格局 2026永續分水嶺
- 旗艦大會師 2026臺北車展再掀強話題
- 無畏陽光女力奔馳 2026早安臺北路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