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鄧白氏今(23)日發布Q4全球(GBOI)與臺灣(BOI)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全球企業信心在連三季下滑後,跌幅收斂至1%,整體指數104.5,映現企業正逐步適應成本壓力與由地緣政治帶動的不確定性,並將重心轉向內需市場與營運效率的提升上。
全球近67%企業,策略轉向友善市場或近岸地區,以分散供應鏈風險,提升營運韌性,其中,美企高達72%。反映企業在面對外部挑戰時,正積極藉調整布局以強化競爭力。在臺灣,BOI指數由上季的103下滑至95.1,季減7.6%,結束先前短期回升。但受訪企業對銷售(67.4%)、內銷訂單(64.2%)與稅前獲利(63.3%)的樂觀比例仍在相對高檔,顯示對市場需求與營運表現仍具信心。
企業轉內需 控管成本投資三關鍵
Q4全球企業樂觀指數跌幅趨緩,大型企業在供應鏈重組、市場多元化方面,展現更高調整能力,信心指數季增3.2%。面臨出口訂單與全球需求轉弱,企業策略轉向內需並加強成本控管,使企業對內銷訂單(67.9%)、銷售(71.6%)與成本下降(55%)保有樂觀預期。
鄧白氏指出,這項結果可能反映出企業正積極調整營運重心,以應外部不確定性。尤其,隨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陸續釋出關貿明確政策訊號,企業對未來營運環境的可預測性大有提升。
這項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全球僅13%企業已將生成式AI(GAI)全面導入業務營運中,高達 73%仍在探索或試點。另外,在投資決策時,AI數位基礎建設、資安能力與ESG並列為企業3大關鍵考量因素,印證企業正朝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雙軸佈局。
臺企預期校準 迎AI變革審慎應對
鄧白氏國際市場首席營運長鮑文安(Julian Prower)表示,本季臺灣BOI自前季高點下修,應視為企業理性回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預期校準」,並非信心轉弱的訊號。大企業憑藉全球佈局與多供應鏈優勢,能夠靈活掌握近岸外包與跨市場合作等新興機會;在貿易政策逐步明朗、風險預測性提升下,展現相對穩健韌性。但中小企業在供應鏈與投資信心等,明顯承受較大壓力,反映出產業生態系仍需更多協同與支援。
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在全球需求趨緩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下,企業信心正在調整。其中,AI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關鍵驅力,上半年強勁的AI相關投資與伺服器外銷,不但支撐臺灣與美國經濟成長,更快速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焦點。
根據臺經院調查,臺灣明(2026)年資通訊、電子零組件、電機以及機械等產業,均將AI需求與應用視為重要商機。雖然目前企業導入程度有限,但探索與試點的廣度已反映出未來龐大潛力。孫明德強調,配合AI企業必須及早布局、徹底改變工序、在財務穩健與永續轉型取得平衡,才能在供應鏈壓力與投資信心下滑的波動環境中持續前行,建立競爭優勢。
全球供應鏈重組 科技導向具優勢
從整體GBOI看,Q4全球企業對外部環境信心持續下滑但趨緩,季減1.0% 降至104.5點。對出口訂單樂觀度58.1%下降3.9個百分點,對全球總體經濟展望信心下滑3.1個百分點至65.6%。在區域表現方面,受高關稅壓力與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亞太地區本季表現疲弱,平均下滑 2.4%;然而,電子與半導體相關製造業仍展現韌性,顯示科技導向的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具相對優勢。
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本季再下滑0.5%,相較去年同期下滑近20%,顯示全球供應鏈穩定性仍面臨壓力。製造業本季出現反彈,信心回升 6.2%;服務業則持續下滑。企業規模差異影響明顯,中型企業表現最佳,小型企業則連4季下滑,顯示在供應鏈彈性與風險分散上有待強化。
財務信心投資疲弱 永續動能減弱
全球商業財務信心指數本季下滑 2.3%,企業對借貸成本、資金流動與風險偏好普遍持保守態度。其中,小型企業信心下滑最明顯,反映在資金取得與財務穩定性面臨的壓力;大型企業因資源與信用條件相對穩定,表現則持平。
在全球商業投資方面,投資信心仍疲弱,但跌幅收斂,企業對資本支出與長期投資仍觀望。其中,小型企業投資信心下滑幅度最大,顯示在不確定環境下心態更謹慎;部分先進經濟體如德國、澳洲出現回升,主要回應政策穩定與市場需求改善的正面影響。
全球企業 ESG 指數顯示企業在永續參與動能減弱。尤其是小型企業與新興市場參與度下降最明顯。儘管汽車與金屬產業微幅成長,整體趨勢仍偏保守,顯示企業在面對成本壓力與法規變動時,對 ESG 投入策略已有相應調整。
臺企樂觀度下滑 對市場仍具信心
本報告雖顯示臺灣整體企業樂觀指數下滑,但企業對營運基本面的信心仍穩固。預期出口訂單增加的比例為 57.1%,內銷訂單為 64.2%,銷售為 67.4%,稅前利潤為 63.3%。這些數值雖都較上季略有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檔,顯示企業對市場需求仍具信心。
從產業別看,受境內需求疲軟影響,製造業季減 8.3%;服務業下滑 7.0%,主要受出口預期與獲利能力明顯回調影響。餐宿業得利於秋季旅遊帶動略有回升(+1.2%),但批發零售(-10.1%)、金融保險(-19.6%)與化學製造(-12.0%)等產業則面臨較大壓力。
從企業規模看,大企業表現持穩,小幅下滑 0.5%,對銷售、出口訂單與獲利預期正向看待。中型企業大幅下滑19.6%,小型企業下滑 5.0%。顯示大企業在全球供應鏈整合與市場多元化具備結構性優勢,中小企業則面臨更高調整壓力。
企業永續動能減 供應集中風險升
從企業永續推動看, ESG 指數下滑 10.5%,結束連兩季成長,顯示企業在永續參與動能出現轉折。其中,製造業、服務業分別下滑 9.1% 與 11.6%;中型企業跌幅28.1%最大,小型企業跌5.6%,大企業也跌1.9%。企業在ESG三面向的參與與決策整合明顯下降,尤以環境領域最顯著。
從供應鏈角度看,本季再下滑 8.7%,創下 2023 年Q3以來新低。其中以中型企業跌幅最大(-17.6%),小型與大型企業則分別下降 -7.8% 與 -6.7%。顯示企業對交貨前置時間與供應商成本的樂觀度持續下降,對關鍵供應商的依賴度更趨惡化,供應鏈集中風險持續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