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AI照護 工研院揪團創高齡未來

工研院於南港展覽館舉辦無接觸 × AI照護 × 共創高齡未來科技研發與應用論壇,聚焦AI與智慧感測在長照領域的應用。圖左起為吾老莊住宿長照機構董事長邱秋華、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技術司技士詹孫戎、中山大學醫科所所長莊承鑫與澄風科技總經理蘇裕翔。圖 / 工研院提供

AI輔助無接觸照護 長照必走方向

根據國發會推估,臺灣高齡人口將在2050年超過700萬,占總人口的37.6%,長照體系正面臨人力不足與醫療資源緊繃的嚴峻挑戰。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表示,當前臺灣醫院的護病比高達1:25,因照護人力不足導致部分病床被迫關閉,已非少數。

朱俊勳指出,傳統照護模式仰賴人力,卻難以即時掌握病況,加上疫後對非接觸式技術的需求攀升、高齡患者配合穿戴裝置不易,在在讓「AI輔助、無接觸照護」成長照發展必走的方向。

護隱私尊嚴 AI照護重補位非取代

工研院昨(25)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以無接觸 × AI照護 × 共創高齡未來為題,鎖定AI與智慧感測在長照領域的應用,探討如何打造兼顧效率與尊嚴的長照解決方案。

論壇共有來自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護理科主任朱怡蓁、工研院感測系統中心研發經理李家昶、澄風科技總經理蘇裕翔、中山大學醫科所所長莊承鑫、吾老莊住宿長照機構董事長邱秋華等專家,共探科技如何深化人本關懷,共同推動智慧健康新未來。

朱俊勳強調,AI感測技術的價值在於補位而非取代,它既能協助第一線照護人員即時掌握高齡者狀態,減少通報延遲與感染風險,同時也能維護被照護者的隱私與尊嚴,為未來高齡社會建立更具韌性的照護體系。

類病房AI照護系統 獲11機構驗證 

此外,工研院於論壇中也同步展示,整合熱影像與毫米波感測技術的「類病房AI照護系統」,不但可24小時進行非接觸量測呼吸率、心率、體溫與血氧,精度已達醫療級標準。其中,熱影像可避免顯示五官細節,兼顧隱私並精準偵測臥床、離床與跌倒,通報準確率超過99%;毫米波感測則能連續監測,不干擾睡眠,突破傳統測量的間歇性與不適感。

類病房AI照護系統曾獲CES創新獎、國家新創獎與國家新創精進獎肯定,目前已導入全臺7縣市11機構,其中包括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與多家住宿機構、日照中心與獨居個案,累積驗證數據已超過100床、70萬小時。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