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德跨國合作 加速氫能落地應用
看準國際能源版圖快速重塑,氫能已成各國角力焦點與新趨勢,在歐盟、日本、美國紛紛投入龐大資源布局氫能經濟的同時,臺灣刻正加速前行,積極將氫能導入產業與日常生活,用為淨零轉型重要關鍵來源。
工研院今(23)日在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淨零小組首席顧問周素卿、主任林耀東與能源署組長蔡秀芬見證下,正式宣布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 FZJ) 展開跨國合作,共同研發氫(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並將在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園區完成實證,以加速臺灣氫能應用更快落地。
氫能減碳解方 邁向淨零整合驗證
工研院指出,氫能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橋梁,目標不僅止於技術突破,更要在產業端落實,成為企業可直接應用的解決方案。因此雙方簽署的這項低碳氫氨能源生產與微電網應用合作備忘錄,內容鎖定共同研發氫(氨)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同時,結合臺南示範場域的微電網平台進行再生能源、儲能與能源管理的整合驗證。
在臺灣,2024年工研院已經建置首座氫能應用示範驗證平台,聚焦綠氫儲能、分散式電力系統與氫載體燃燒等技術,吸引近20家國內外單位參與;今年,更投入氨轉氫與燃料電池研發,規劃建置100Nm³/h 綠氨轉氫系統 與200kW SOFC氫/氨燃料發電系統,以實際場域驗證氫能減碳成效,帶動臺灣氫氨技術升級與產業鏈發展。
強強聯手 助氫能創新帶動產業鏈
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是歐洲具代表性的知名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來自全球114個國家,超過7,000名,長期深耕氫能與燃料電池等核心技術。在德國政府支持下,該中心正推動大型氫能示範與產業驗證計畫,帶動歐洲氫能經濟加速成形。
此次FZJ與工研院合作,正是將德國在材料與系統開發領域的強項,結合臺灣在示範場域與製造鏈的能量,共同把氫能技術從科研成果推進落地應用到實際市場,助力臺灣形成國際間氫能創新重要連結;架構臺灣氫能產業鏈走向國際新路徑。
國際鏈結落地臺灣 開創淨零未來
工研院強調,臺德這次合作,透過國際鏈結與本土落實,不僅能加速技術成熟,助力臺灣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建立競爭力;更將讓氫能走入民眾生活,以潔淨能源、穩定電力,開創產業契機,營造淨零新未來。
延伸閱讀
- South Next 日立AWS獻策 30新技吸睛
- APEC能源部長會 陳正祺深化氫能對話
- 工研院拼淨零 鎖定氫能創新綠色金融
- 工研院氫能創新平台 打造淨零競爭力
- 氫豐綠能新創入市 將串氫能產業鏈
- 臺澳能礦交流 首張綠氫開發協議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