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牧創新前瞻解方 落地應用吸睛
工研院昨(3)日起在臺灣智慧農漁週展出多項AI創新應用,提供從智慧餵食、智慧巡檢、到減碳循環再利用的前瞻解決方案,希望讓臺灣特有的牧場飼育生態系,成為全球的示範基地,開拓全球市場新契機。9/5日前在南港展覽館一館J118攤位「智慧農業館」可以就近體驗當前最夯的永續農牧創新科技與落地應用。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AI科技無所不在,可以提升產線效率與良率,省工節能助攻農牧業轉型升級。以這次展出為例,自動餵食機可媲美迴轉壽司車;AI精準投餵系統可幫漁民精準投餵不浪費食物;推糞機器⼈則成為現代化牧場最佳的「鏟屎官」。

黃新鉗指出,臺灣在智慧電動化的機構設計、馬達、通訊模組與AI晶片演算法等領域,都具備世界競爭力;瞄準國內中小型規模的酪農畜牧業者,攜手國內感測器、控制器、車體設計業者與系統整合商,共創自動化、平價與彈性客製化模組設備,「如同農業版的特斯拉選配」可做到效益最佳化。
瓜熟蒂落 靠空氣擾動授粉機器人
臺灣精緻農業往往在溫室中栽種作物,因此需耗費更多人力與時間照顧,工研院研發出的空氣擾動授粉機器人,經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進行場域合作驗證,結合影像辨識、導航與滑軌控制,運⽤邊緣運算技術,不但可精準即時辨識需要授粉的農作物,更可讓農作物適時適切「瓜熟蒂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專為臺灣小農打造的蔬菜管理除草機器人,可依作物需求更換不同功能模組,以AI技術提⾼雜草與作物辨識的準確率,像糾察隊般辨識雜草並除草,打造利於作物⽣長的環境,以提升產量與品質。未來,還將建立臺灣雜草特化資料庫,以嘉惠更多農民。
養殖漁AI投餵系統 長效精準節能
飼料精準管理相當重要。因為不精準的投餵,不僅浪費飼料也會導致水質惡化,影響魚群成長,甚至衍生低溶氧死亡風險。工研院研發的養殖漁AI投餵系統,透過水下振動及水面影像融合分析,判斷魚群攝食狀態,可以自動調整投餌量,避免過量餵食造成飼料剩餘。
結合同步開發光學式長效溶氧感測器,可精準掌握水中溶氧變化,即時線上監測水質,在水質惡化瞬間,就會讓漁民在第一時間就進行增氧搶救行動,避免因一次的低氧危害事件,就導致漁貨大量損失風險。同時,長效使用天數優於市售國外感測器5倍以上,讓養殖管理更精準節能。
此外,⼯研院與水試所共同合作開發的養殖池排汙專家系統是另項看展亮點,具備收集底泥沉積、溶氧、氫離子濃度指數pH值等參數,能夠即時監測水質,並自動啟動清汙,縮短傳統人力曬池與清池時間,提升產能。
智慧巡檢 不在養雞場遠距可辦到
在智慧巡檢部分,根據2023年統計資料,臺灣有3千多家肉雞飼養場,集中在臺中以南,部分業者選擇飼養時間較長、密度較低的平飼放養方式以提升肉質,不過每天需以人力巡檢,頻繁進出⾼溫雞舍的結果,可能帶入汙染源或打擾到雞隻作息。

工研院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整合⾃動排程、RGB-IR視覺與導航模組,搭配超遠端VR圖控模組,視覺辨識模組賦予機器人看見與偵測的能力,除能即時掌握雞群狀態,更可降低人員頻繁進出雞舍可能衍生的雞場管理風險。
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的整體系統如同禽類保姆,每天可無死⾓巡檢,省⼯省⼒,更可跨縣市通訊調整路線,人不在養雞場、一樣可以掌握雞場狀況;目前這套機器人正在農試所進行場域驗證,未來將陸續拓展至各民間雞場實際應用。
餵飼車AI導航送餐 乳牛增乳減排
根據2022年資料顯示,臺灣有酪農562戶,飼養乳牛總數約23.4萬頭,85%以上為小型牧場,整體從業人力僅2,810人,平均每人每天要照顧25-45頭牛,加上超高齡社會來臨與缺工造成的人力斷層,對智慧科技需求日益迫切,例如智慧餵食要兼顧農漁牧產品的生產品質與效率,跟上百工百業導入AI科技與自動化技術,實現資源最優化與低碳目標勢在必行。
工研院表示,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分所比照家中毛孩的自動餵食機,合作研發如同迴轉壽司車的智慧乳牛餵飼車,可自動推料、投餵、充電、通訊全;還可透過AI科技感知場域環境,自主導航精準送餐,乳牛在定時少量進食下,泌乳量提升3成,碳排減少5成,讓農牧業更智慧、飼育環境更友善。
減碳節能 推糞機器⼈最佳鏟屎官
在減碳節能部分,傳統乳牛場清潔糞便主要利用人工或自動刮糞機、水柱沖洗,臺灣市場雖已有牧場導入自動清糞設備,但進口系統價格高昂、維修不易,且需配合設備改良畜舍,增加落地應用困難度。同時,常因清洗後地面濕滑,容易讓乳牛打滑受傷。
工研院偕同國內廠商與農試所北分所,開發的推糞機器⼈不但符合在地需求、成本也較國外商品低近5成。因為結合電動化、智能協作及精準管理,在不須改建牛舍、不用複雜維護,搭載智慧導航可以主動避障、自動卸汙與充電,即使在狹小通道、濕滑地面與牛群環伺下依然能順利完成任務不怕累、不怕苦,成為最佳牧場鏟屎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