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策略反思 從牛津對話到核三公投

周家豪,現任益珂環能(EcoStrategy)總經理,英國Strathclyde U 行銷博士,COP 29 invited Speaker。從事再生能源產業近20年。同時也擔任唱片演唱會與錄音樂手。目前穿梭臺灣、英國以及世界各地,致力推動環境永續、企業競爭力與AI結合。 圖 / 周家豪提供

--走出國際對能源與碳治理架構信任的困局

8月23日台灣針對核三延役所舉行的公投雖然最終未過,卻已引發社會熱議,但此事反映出的,不只是能源技術的選擇,更是台灣在全球永續治理架構中,所面對的更深層挑戰與機會,那就是台灣如何走出國際對能源與碳治理架構信任的困局。

在公投舉行前數日,筆者正於英國牛津大學進行一場永續策略課程教學與國際學者對話。那場關於AI與永續、碳金融與全球轉型治理的深入交流,意外地與台灣正發生的能源辯論形成一種呼應。

牛津學者關注的 不只要不要核能

與英國學者的對話時,「核三公投」尚未舉行,但台灣的能源發展方向、政策設計邏輯與永續轉型進程,已成為他們高度關注的焦點。學者們並不特別著眼於台灣要不要發展核電,而是關心:

「台灣,做為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要角,是否有能力建立出一個具國際信任度的能源與碳治理架構?」

在牛津大學主講「轉化碳焦慮為企業永續競爭力」。圖 / 周家豪提供

他們的視角不在於電夠不夠、便不便宜,而在於:「台灣的能源組合與政策架構,是否足以支撐其出口產品、金融信用與產業競爭力?」更進一步,牛津的學者明確指出:真正的氣候行動,必須從「供應鏈整體」發動。

也就是說,氣候治理的責任與推力,不能只落在某個企業、某級政府或某筆資金上,更該從政策、法規、資本、技術、創業者到終端產品的碳足跡有效控管,共同推動治理,以形成有效的轉型引擎。

Eko 意外接軌全球氣候治理邏輯

我在這堂牛津永續策略課上,使用來自台灣開發的AI平台(Eko)做為企業策略模擬工具。EKo不必仰賴繁瑣報告填寫,而是透過決策問答、商模運算與碳邏輯推導,大概10分鐘內就能產出企業永續競爭力診斷與碳資產管理建議做法。

出乎意料地,這套來自台灣的AI系統,在課堂上激起學者們熱烈討論。因為它所呈現的思維模式,恰恰吻合牛津學者對「供應鏈驅動的氣候變遷治理模型」的核心概念,就是從商業邏輯出發,讓永續不只是合規負擔,而是策略動能與金融信用的來源;在他們看來,EKo 這樣的平台,提供的不僅是一份報告,而是一個新時代的「碳治理預測與決策框架」。

難題轉機 不在技術在制度與邏輯

回頭看台灣的能源轉型與碳政策現況,學者們指出幾項深層挑戰:首先,能源政策缺乏一致性與預測性。台灣能源政策的變動頻繁,使得企業難以規劃長期低碳投資,更難在國際上獲得穩定信任。

其次,碳數據不透明,碳價格不可預測。雖有碳費制度草案與CBAM應對方向,但缺乏市場價格機制與產品級碳盤查制度,使出口商品難以抵扣,勢將受限於國際碳關稅。

最後,制度孤島化風險升高。台灣若無法與歐盟、美國、日本建立碳價互認與資料互通機制,即使本地減碳有成,也可能無法被國際供應鏈採信。與會學者們認為:台灣並不缺技術與企業能力,而是急需建立「可交易、可預測、可被認證」的永續制度邏輯。

台灣下一步 從建立國際信任開始

核三公投的落幕,是社會能量的再一次集中釋放,但對國際社會來說,台灣真正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的制度能否讓世界相信,台灣產品與碳信用為什麼可以且值得信任?

政府若能從能源組合穩定、碳資訊透明、制度一致性與AI工具決策預測等多面向同時推動,台灣或許就能不只能應對CBAM等風暴,甚且可以形塑亞洲供應鏈碳信任中心的典範。

展示AI策略平台EKO並與牛津大學Dr. Chaudhury(右)合影。圖 / 周家豪提供

或許從我們的EKo經驗可以得到些思維觸發,一套好工具能開啟正確的對話;不過最終的改革,其實不只在技術,關鍵更在高層管理者與國家制度設計者,願不願意真心把永續當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策略,而非當成回應國際政策壓力下的合規應急方案。

如何將AI導入永續決策、碳權流通與供應鏈溝通,我想,EKo的實例只是凸顯台灣潛力的起點。我們需要的不該只是電力,想走出國際對能源與碳治理架構信任的困局營造國家競爭力,當務之急我們首先必須展開行動,以集體智慧提出一套足以讓世界信任的永續策略與技術邏輯。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