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歐雙邊貿易 荷蘭成長動能強勁
臺灣與歐洲的雙邊貿易連年擴大,根據財政部統計處昨(14)日公告,從2015年的544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的846億美元,10年間共增加302億美元。其中,荷蘭增幅表現亮眼,貢獻77億美元。
今年1-7月,臺灣與歐盟雙方貿易總額已達50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6億美元,其中,荷蘭單獨貢獻12.6億美元,占92.65%。再從國家分布來看,臺灣與歐洲的前三大貿易國雖分別為德國、荷蘭與英國,但荷蘭、捷克、愛爾蘭、波蘭與比利時的占比逐年提升,傳統貿易格局正悄然變化。
產業結構高度互補 潛力不容小覷
去(2024)年前七月,荷蘭占臺灣對歐貿易的比重為18.7%,較諸2015年提升6個百分點,展現強勁成長動能。德國目前仍為臺灣在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不過來自荷蘭的競爭力已不容小覷;英國則略為下滑,市占減少3個百分點。
進一步分析,過去10年(2015-2024),臺灣對荷蘭出口與進口分別成長1.3倍與8成,優於整體對歐洲平均增幅,2023、2021年更分別創下出口129億美元、進口102億美元新高。今年1-7月,臺荷雙向貿易為47億美元,其中,出口減少16.9%,進口增加91.3%,顯示雙方產業結構高度互補。
電子資通半導體設備 主導進出口
按國際標準產品分類(HS 6碼),臺灣對荷蘭出口以電子與資通訊產品為主,產品線分布均衡,單一項目占比都不超過10%。隨著AI應用興起,2023-24年顯示卡出口到荷蘭占比高達42%與21%,成為主力貢獻來源。
進口方面,半導體製造機器及其零附件占比超過五成,尤其為保持產業領先,臺灣企業持續導入深紫外光(DUV)、極紫外光(EUV)等高端微影設備。自2019年與2022年以來,半導體設備進口占比一度高達81%與83%,2024年1-7月也維持在79%高水準,反映臺灣對關鍵技術升級的迫切需求。
共創競爭優勢 也考驗供應鏈韌性
從近年數據觀察,臺灣與荷蘭的貿易關係不僅是總量成長,更體現產業鏈深度合作。一方面,AI帶起的產業風潮使顯示卡與交換器、路由器與伺服器出口快速增長並取代早期的腳踏車、電動腳踏車、其他積體電路與電腦零附件。另一方面,臺灣則高度依賴荷蘭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創新,從2024年一直到今年的1-7月,臺灣對荷蘭進口的前三大為製造半導體機器、半導體機器零附件與光學元件。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社長曾進歷博士指出,從財政部這次公告的10年長期進出口數據,可以看出此期間臺荷經貿與市場的明顯演化,從中更提供從數據變動探究AI浪潮與半導體供應鏈競合的關鍵。他認為,臺荷進出口相互依賴為雙方帶來競爭優勢,卻也考驗著供應鏈韌性。
深化合作 推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
曾進歷建議,雙方應在緊密合作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在高階設備、技術研發上的協作,以確保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領導地位。其中,多元化市場與產品組合策略,將有助面對全球經濟變局與地緣風險帶來的挑戰;政府也應考慮加速推動臺荷雙邊科技交流與產業再升級政策,以深化雙方在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的持續競爭優勢。
目前看來,臺灣以荷蘭為核心驅動的半導體產業布局,尤其在推動歐洲貿易布局上展現出高度前瞻性。隨著AI與半導體技術持續突破,臺荷更緊密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新浪潮,且可能成為未來國際間發展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範例。
延伸閱讀
- 上半年進出口大放異彩 雙創歷年新高
- 上半年僑外來臺投資 金額成長逾倍
- 鄧白氏樂觀指數 全球降臺灣逆勢回升
- 精密機械IC雙箭頭 竹科貿易額創新高
- 出口關稅影響 鄧白氏白皮書量化指路
- 出口連18 月成長 全球經濟成長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