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供應鏈重塑 支撐正成長
美商鄧白氏最新發布的今年第三季樂觀指數調查顯示,在全球貿易放緩、潛在關稅威脅與銷售動能疲弱下,全球企業信心再下滑,GBOI季減 6.5%,連續第三季下跌,年初至今累計跌幅近 20%。台灣企業樂觀指數則逆勢上揚,季增1.5%,與南韓、英國與奈及利亞並列全球唯4指數正成長經濟體。
鄧白氏指出,全球企業面對出口需求轉弱、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及高利率環境持續等多重挑戰,對未來景氣信心轉趨保守。供應鏈佈局調整、投資縮手與資金壓力升溫,成為企業調整營運主因;台灣樂觀指數回升,可能與政院新台幣4,100億元特別預算、出口訂單提前釋出與部分東南亞產線轉單效應有關。
全球出口需求疲軟 不確定性續升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Q2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除關稅及匯率波動,以伊衝突升溫,更引發企業對能源、航運與經濟穩定的憂慮。展望下半年,儘管美國採取行動緩解關稅緊張,但貿易政策走向未明不確定性仍高,全球製造業對未來景氣多保守觀望,與鄧白氏GBOI 指數持續下跌,趨勢一致。
鄧白氏首席營運長鮑文安(Julian Prower)說,地緣政治持續緊張、貿易摩擦未解,台灣本季BOI小幅反彈1.5%與全球整體季減6.5%趨勢對比,反映出台灣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的調整能力與應變速度。部分企業並已著手重新配置供應鏈、擴展多元採購來源,並結合政策支援來因應外部衝擊。
然而,獲利、定價與人才招募等指標下滑,也凸顯企業對未來的審慎態度。面對融資成本上升與市場需求不明等挑戰,企業仍需保持高度警覺,靈活應對政策與經貿情勢變化。
全球企業樂觀指數 連續三季下滑
本季GBOI季減 6.5%,已是連續第三季下滑,年初至今累計跌幅已達近 20%,顯示全球企業對未來景氣的信心持續探底。在各產業中,製造業跌幅最明顯,達-8.3%,遠高於服務業的-5.4%。其中,金屬製造業(-14.6%)、汽車業(-12.5%)和機械設備製造業(-11.1%)受創最深,可能與全球需求疲軟及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對重工業的直接衝擊有關。
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本季季減 9.7%,延續年初以來負面趨勢,表明企業對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信心持續減弱。與企業樂觀指數類似,製造業在此項指標的跌幅(-13.6%)也明顯高於服務業(-7.5%),反映出製造業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地緣政治風險下的敏感性。
全球投資信心最大跌幅 ESG微升
在全球商業財務信心指數方面,本季下滑 3.4%,顯示企業對自身財務狀況的信心趨於保守。其中,台灣微跌0.3%,卻連三季下滑,指數降至7季以來新低。反映台企對當前高利率環境的借貸成本、市場收款效率以及整體風險控管壓力持續升溫。
這也連帶衝擊全球商業投資信心指數本季下跌 13.1%,創下近三季最大跌幅;台灣中型企業投資信心驟跌31%,反映出中型企業對未來經濟條件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在長期投資決策時更謹慎。保守的投資行為可能成為未來經濟成長阻力。
在全球企業 ESG 指數方面,儘管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這項指數Q2仍微幅上升0.1%,主要由新興經濟體帶動,顯示企業對ESG的關注並未停滯。在台灣市場更季增5.3%,其中製造業和服務業分別成長6.9% 和 4.2%,台灣企業仍積極朝永續營運方向調整。
台企看未來營運 態度審慎未鬆動
本季台灣整體指數儘管略有提升,但企業對未來營運審慎態度未見鬆動,包括獲利能力、產品定價與招募意願等三項子指標皆降至近兩年新低,彰顯企業對高利率環境、內需疲弱與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關注持續升溫。
在各產業樂觀指數方面,製造業反彈4.4%,結束三季來的下滑,主因出口訂單提前釋出,出口樂觀度大增 17.4%。這波出口訂單提前釋出,可能與部分企業為規避未來潛在關稅變動,或配合客戶供應鏈調整而加速出貨有關;服務業則連續第三季下滑(-0.8%),創近兩年新低,反映企業對內需、市場價格與人力規劃的審慎態度。
依規模看這次調查,小型企業樂觀指數上升3.3%、中型0.8%,大型企業0.2%。小型與中型企業樂觀回升,可能受惠於政院4,100億專案預算支撐,該預算涵蓋融資協助、就業穩定措施與電力補貼等,受惠對象尤以出口導向型產業為主。
營運信心觀望 考驗中型企業應變
再從產業別看,5項產業各項指標的樂觀程度中,銷售價格、淨利潤與雇用員工數等3項,同步降至7季以來新低,顯示企業營運信心觀望;在供應鏈風險觀察方面,這項調查指出台灣供應鏈連續性風險指數季滑18.2%,顯示前季回穩趨勢未延續。
鄧白氏分析指出,這可能顯示在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高、關稅壁壘潛在加劇下,企業在進行供應鏈調整與風險分散時仍面臨顯著挑戰,尤其對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型企業來說,其應變能力可能受到更大考驗。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