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後儲能新時代 產官研助攻兆元商機

工研院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產官研專家共探儲能產業前景與成功案例,圖左起為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工研院綠能所所長劉志文、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圖 / 工研院提供

建產業鏈增電網韌性 攻國際商機

電力結合儲能系統有助提升電網韌性與效率,各國皆積極布署。尤其在全球瘋AI,百工百業靠AI轉型的浪潮下,電力需求直線增長,儲能部署勢在必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全球整體儲能容量到2030年將大增6倍,美國調研機構Research Nester更預估2037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612.7億美元,潛在商機相當可觀。

工研院昨(11)日攜手台電與能源工程協會研討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能源署、台電、永豐餘子公司永餘智能、安瑟樂威等專家與談,提出儲能產業前景與案例,期盼跨域產業共同投入,以建構完善儲能產業鏈、強化電網韌性,搶攻國際儲能商機。

供需合作整合資源規劃 因應挑戰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指出,如何兼顧穩定供電與減碳趨勢已成臺灣能源轉型關鍵,唯有供給與需求兩端合作,建立具韌性的能源策略,才能因應未來挑戰。

劉文雄認為,可借鏡國際作法,導入整合資源規劃分析,通盤考量電力供需雙方資源後,以理性方式找出成本最小、效益最佳的電力使用組合,避免資源浪費與過度投資。其中,從電力需求端來說,可以從提升能源效率、智慧用電出發,為供電穩定貢獻心力。

在供給端方面,布建再生能源設施時,儲能系統不可或缺,因兩者如舞伴般相輔相成,能有效解決再生能源間歇特性、平衡用電高低峰,有助電網穩定與能源永續。更多業者投入儲能領域,將助電力穩定又具韌性。

落實二次能源轉型 提供業者誘因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指出,電力電網為臺灣重要的共同資產,將持續投入強化電網韌性,面對產業與來自民生需求對電力穩定的期盼,台電正積極推動以需就供、多元綠能、深度節能、先進儲能系統等策略,以落實二次能源轉型政策。

王耀庭說,目前台電在桃園、台南、高雄等地已經建置大型電網級儲能系統,同時透過2021年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可以讓民間儲能系統參與多元電力商品,提升電網韌性也創造新商機;目前正在推動的科技儲能政策,鼓勵用戶端設置儲能,台電重新設計時間電價費率,以拉高尖離峰價差,提供業者設置誘因。台電將與業界一起幫助臺灣能源轉型升級。

電網儲能達標 科技儲能推動重點

這次研討會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台電副總吳進忠、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分別以儲能推動政策、系統韌性之評估與強化、儲能多元應用機制探討、儲能系統於工業應用實績為題發表專題。

吳志偉指出,現階段我國發電端與電網端儲能已穩定發展中,電網端儲能也達成2025年1000MW目標;經濟部未來將以科技儲能做為用戶儲能推動重點,其中,科技儲能鼓勵產業用戶導入表後儲能系統,以進行電力系統尖離峰期間的電力移轉;業者也可透過表後儲能進行用電管理,優化用電品質。

強化電網韌性 建表後儲能護城河

吳進忠在專題中指出,台電在強化電網韌性與穩定性已有完善規劃,例如在備轉容量方面,與經濟部合作調整供電燈號分級制度,以提升資訊透明度並提供具體節電建議;因應再生能源增加,與工研院合作研究儲能提供虛擬慣量的技術條件,驗證儲能可依設計規格作動,讓儲能可執行ROCOF量測並進行實際反應輸出功率,提供系統虛擬慣量與調頻。

鄭智文指出,臺灣儲能應用分表前、表後兩種,表前指安裝在發電廠或電網端,目前多由台電自行建置或利用;表後儲能則是安裝在用戶端,如企業廠辦等。其中,表後儲能在臺灣除能透過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銷售,行有餘力還可進入工廠,前景可期,對企業來說,投資表後儲能建立能源護城河,可以確保用電穩定與安全。

整合創能儲能用能調能 優化能效

陳貽評表示,目前國內儲能系統在工業應用上已有不少成果,以永豐餘為例,已建置全臺首座汽電共生結合表後儲能系統,整合創能、儲能、用能與調能,來優化廠區能源使用效率;永豐餘也在自家造紙廠內建造工業微電網儲能系統,結合廠內再生能源與多元發電機組,進行能源調度與應用最佳化,有效降低營運成本。

工研院表示,針對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帶動的需求,在目前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已經將智慧電網、儲能技術與相關人才培育,納入永續環境領域中,以搶先布局未來競爭力。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