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大戰餘波盪漾 不確定性劇增
自川普對全球發動對等關稅大戰以來,美中兩強時而尖銳對峙,時而峰迴路轉,各國或競相對美啟動談判或觀望局勢變化,使全球企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劇增,各國貿易、物價、運輸、金融、就業仍至企業生存,面臨前所未見的衝擊。
關稅大戰方興未艾,企業在變局中如何形塑因應策略與行動方案?資誠日前透過具體案例與企業研討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透過價值鏈、交易模式與敏捷調整跨國布局來極大化關稅減免效益,提升商務談判與競爭優勢,以宏觀視野審視策略布局、建構韌性供應體系,擬定可行的關稅策略與因應藍圖。
美以關稅做談判籌碼 解4大問題
普華國際財顧董事長劉博文指出,對等關稅背後的原因並非著眼關稅能帶進多少稅收,而是希望以關稅做為談判籌碼,解決美國面對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不再製造與競爭對手追近的壓力等4大困難與挑戰,目標是讓美國世界霸權地位延續。不過,川普政府這套劇本大綱,能否照本演出,取決於主要貿易對手如何回應、尤其是與敵對陣營國家間的角力結果而定。
過去兩個月,美國金融市場反應大出川普政府預期,尤其是美債市場劇烈反應,更令川普不得不暫時踩下煞車,讓市場稍作喘息。然而,美國面臨的4大問題若不及時改善將只會越來越糟,因此預期川普仍將堅持關稅政策的執行,然後再依市場反應修改後續劇本。面對這波世界政經變局的大浪襲來,他建議政府、企業與個人先做好準備。
關稅疊加計算 企業急詢減稅工具
普華合夥律師李益甄,觀察近期川普關稅政策演進以及各種關稅措施間的適用關係指出,除個別產品的232條款關稅優先於對等關稅適用外,產品原有關稅、201條款或301條款關稅、中國大陸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加徵的20%額外關稅,和90天內的10%基礎關稅,這些關稅都要疊加計算。
李益甄指出,目前企業詢問度最高的因應策略,聚焦各項可以減少關稅的工具,例如:首次銷售原則、產品進口價格拆解、原產地及稅則重新檢視及規劃等;產品中美國成分的拆算,因為不包含無形資產價值在內,實務上能使用的機會反而較低。
洗產地疑慮 問專家不要自行認定
李益甄進一步說,美國的原產地規則會區分並因是否與出口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有異,在沒有自由貿易協定的情形下,如產品製程或零組件涉及不同國家,原產地將以實質轉型地為認定基準,但實質轉型應如何判斷,美國海關並無統一標準,為成功達成產地轉化並避免洗產地疑慮,她提醒企業應諮詢專家不要自行認定。
資誠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鮑敦川分析,即使存在短期能減少關稅的政策工具,如首次銷售等,許多台灣企業仍難以有效實施。常見原因不外乎企業跨境交易鏈條過於複雜、交易訂價合理性存疑以及企業資訊系統及單證體系不足以支應政策工具要求等,凸顯企業跨國經營時的遵循程度及數據處理能力仍不足。
經貿結構困境 策略更新勢在必行
其中,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多數企業其實延續全球經貿一體化時代的布局思維,僅在現有營運模式上做出一些技術性的微調藉以因應,並未直面主要市場對短鏈、友岸外包、供應鏈韌性的國家策略立場,中長期將對企業發展產生結構性困境且愈趨嚴峻。
鮑敦川認為,全球經貿格局正值結構性變化,企業除研議短期對策,充分認識國際甚至區域地緣政治、經貿政策,審視變動環境下應調整的佈局邏輯、最適組織運作方式,透過輕資產與多元商業安排,才能在有限資源下推動更貼近市場的銷售與供應鏈分散,這些已是企業策略無可迴避的高度複雜問題。
延伸閱讀
- 川普2.0 台商投資美國避開稅務5陷阱
- 川普2.0 用中間路線債券應對利率震盪
- 川普2.0出口管制更嚴 科技業新挑戰
- 川普2.0 周家豪:起而行引領永續轉型
- 受美對等關稅影響 留抵稅得提前申退
- 因應對等關稅影響 報稅延長至六月底
- 台企加速重組供應鏈 海外併購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