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民主供應鏈 鏈結國際深布局
應對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工研院今(23)日舉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具體落實政府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吸引超過700位半導體材料、設備、廠務、金融等產業代表參與。
論壇以創新、安全、韌性、共榮為主軸,針對供應鏈安全、全球分工與技術互補等進行交流,初步已凝聚多邊合作與信任夥伴共識,將攜手協同各國進行全球布局、深化臺灣與國際鏈結。
全球強化供應韌性 打造共榮願景
總統賴清德指出,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盛況空前,足見臺灣在半導體、ICT、電子零組件產業發展卓越。如今,國際間面臨半導體製程低價傾銷挑戰,各國須攜手合作積極面對,以形成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
綜觀各國優勢,美國在材料、技術優異;荷蘭有先進製程與關鍵設備;日本專長在原料與設備;臺灣硬體發展則在國際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臺灣有責任也願意成為AI時代下,科技發展的支點。
賴清德強調,政府以政策、金融、賦稅等獎勵措施助力產業發展,打造資料中心;在台南沙崙及科學園區打造超級電腦,協助各行各業研發生活應用解方,期待與各國一起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打造共榮願景。
民主供應鏈四大核心 創新人才網
經濟部長郭智輝指出,臺灣從強化供應鏈韌性、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發展AI晶片產業鏈聯盟以及建立共享高階晶片,做為民主供應鏈四大核心,用為產業策略以及台灣對全球供應鏈重建的積極承諾。
經濟部將邀請國際供應鏈夥伴在臺投資共構價值鏈,探索新興市場剛性需求,發掘新成長動能;與理念相近民主國家合作建立具公信力與自律市場機制,共同守護可信賴的供應鏈體系。
郭智輝說,臺灣半導體人才深厚是鏈結國際的最佳資本,經濟部將同步推動跨國人才支援機制,透過雙邊合作,延伸AI、無人機、大健康、次世代通訊等領域育才,建構多元韌性的創新人才網絡,提升民主供應鏈夥伴競爭力。
合作創新藍海商機 維護經濟安全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半導體已成為國際經濟與科技競爭的核心策略資產,需要建構高度互賴的全球供應鏈,該院將聚焦潛力利基市場,持續扮演關鍵技術開發角色,助力產業升級;另在安全方面,將強化供應鏈透明度與資安管理,降低斷鏈風險;持續深化與美、日、歐、英合作,探索創新與藍海商機。

日台交流協會代表Kazuyuki Katayama強調,打造韌性半導體供應鏈仰賴全球合作,日歐於材料與設備具備優勢、美國擅長設計,臺灣則在製造領域表現突出,這樣的韌性供應鏈不僅有利商業發展,維護經濟安全更是不可或缺。
合作以應挑戰 分散經濟安全風險
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Jeremy Cornforth強調,台美雙邊產業正積極擴大投資、強化供應鏈韌性與技術安全,共創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的繁榮Lutz Güllner與創新;歐洲經貿處長強調,臺灣是歐盟關鍵且值得信賴的夥伴。隨著台積電在德國投資,鴻海持續深化與歐企在半導體及太空產業合作,歐盟將加強與臺灣合作。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Ruth Bradley-Jones表示,合作是推進及鞏固半導體和AI供應鏈發展的核心。英國將持續深化國際夥伴關係,推動創新發展,打造有助於全球供應鏈韌性與多元的政策與監管架構;荷蘭在台辦事處副代表Matthijs van der Hoorn指出,半導體為全球性產業不能單打獨鬥,唯有合作才能因應挑戰。荷蘭將持續與政府、產業與研究機構共同打造韌性可靠永續的供應鏈。
日本半導體戰略推進議員聯合會名譽會長甘利明表示,半導體是推進數位化社會發展根基,該會將以日臺結盟為起點,邀請具共同價值成員建構穩健供應鏈,並在技術層面確保網路安全及技術自主,從設計到製造應由多家企業共同參與,分散經濟安全風險,才能確保全球產業穩定發展。
結盟市場人才 複製臺灣成功經驗
本次論壇聚焦地緣政治風險下臺灣半導體的因應策略、科技研發佈局及供應鏈韌性強化。首場座談主題為地緣政治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議題聚焦「結盟」、「市場」與「人才」三大主軸。臺灣將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吸引在臺投資,強化供應鏈韌性,共構未來市場與供應鏈風險防禦機制、分享創新人才網絡,打造永續穩健的半導體供應鏈。
第二場座談,議題聚焦半導體科技研發與科學園區國際連接模式。從科技研發、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切入討論,共識聚焦在先進製程技術精進與成熟製程挑戰,從各階段教育養成產業所需人才並且複製臺灣成功經驗到其他國家。
串聯生態鏈 夥伴互信合作添動能
第三場座談主題為強化半導體供應鏈安全與韌性,討論的議題包括面對地緣政治與國際變局挑戰,如何以價值聯盟強化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信任與韌性;因應晶片供應鏈重組與區域化浪潮,如何強化中高階製程優勢。
工研院表示,此次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夥伴論壇,展現臺灣以科技實力強化國際連結的策略布局,同時也回應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串聯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鏈,以促進國際夥伴互信與實質合作,為全球科技、穩定經濟與永續發展注入關鍵動能。